南方冰雪災害對京城乘用車市場影響有限
冰雪災害對整車企業的生產影響最大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
今年1月份,全國共生產乘用車56.552萬輛,環比下降6.4%;其中轎車下降5.6%,MPV下降26.6%,SUV下降12.5%,交叉型乘用車下降..8%。
今年1月份,全國共銷售乘用車63.8647萬輛,環比上升6.7%;其中轎車上升5.9%,MPV下降19.1%,SUV下降12.8%,交叉型乘用車上升..8%。
1月份乘用車各種車型產量普遍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企業因為受雪災的影響,交通受阻,原材料、配套件供應出現問題,以及一些地區停電、停水,造成企業生產活動不能正常進行。比如,去年乘用車銷售量數度名列全行業第四五位的奇瑞公司,1月份國內乘用車的銷售數量僅為22883輛,排名僅列(狹義)乘用車生產商的第十位。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在分析1月份乘用車銷售情況時說,隨著國內汽車生產廠家營銷水平的提高,年底壓經銷商吃進庫存的情況已大大減少。因此,大部分經銷商不用在年初“消化”庫存了,這才出現了今年1月份的銷量超過了去年12月份,同時再次改寫乘用車月銷量新記錄的情況。今年1月份遭受嚴重災害,使很多企業自1月中旬以后不能正常生產和運輸汽車到經銷店或中間庫,因而銷售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這次天災,銷售情況還會好得多。
春節前發生的冰雪災害稱得上是一次由不可抗力引發的偶然事件。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發現,此次汽車行業受冰雪災害影響最大的不是消費者,也不是經銷商,而是汽車整車生產企業。這是因為:
當前汽車市場是“買方市場”,消費者全然沒有“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的壓力,某些品牌暫時出現“斷檔”,消費者有很多的選擇機會,或等一等,或購買其他品牌。
除了少量“緊缺品牌”的經銷商以外,大部分經銷商都要經常面對來自廠家的“壓庫”威脅。對他們來說,庫存過大、資金占壓過多、銷售不暢帶來的壓力遠比商品車供不應求帶來的壓力要大得多。換言之,出現短時間的供不應求,對那些庫存壓力在身的經銷商甚至可能被認為是“壞事變好事”。
和“買方市場”情況下消費者可以瀟灑應對,“供不應求”被經銷商認為是“壞事變好事”相比,整車生產企業在面對冰雪災害時,就難得那么“游刃有余”了。這是因為,整車廠從配套件、原材料采購進廠,經過復雜的加工、裝配、調試、檢驗過程,最終才能提供給流通領域,這中間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期間在哪個環節出現一點閃失,都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或信譽損失。此次冰雪災害暴露出的普遍問題,比如:零配件供應商與整車廠相隔很遠,分布很散,難免要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在極端情況下(比如此次冰雪災害)會導致企業生產系統的癱瘓,暴露出了部分汽車廠商零部件供應體制的問題;一些整車企業生產基地與市場相隔太遠,沒有可行的應急措施和重要零部件后備供應商,沒有商品車中轉系統,導致物流、采購和生產計劃系統的相互銜接出現問題,停產就不足為奇了。突發事件帶來的是損失,帶走的是機會;對企業來講,失去機會就表明失去效益。在此次冰雪災害表現出來的脆弱的采購、生產及物流系統實在應該認真地反省和加強。雖然此次冰雪災害對北京汽車市場影響不大,但根據各地媒體報道,一些不是汽車主要產地、同時與主流汽車企業相隔距離較遠的省份如:廣西、江西、湖南、福建、貴州、云南等地的汽車市場確實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困難;一直高居乘用車銷售量前三位的浙江、江蘇兩省車市,像奧迪、皇冠、寶馬等高檔車的銷售量也因貨源不足而大受影響。
相關新聞:
大雪小挫國內車市 換車再現新一輪高潮
大雪致貨源緊張 經銷商加價“死灰復燃”
雪災影響北京部分車型斷檔 價格有所回升
南方降雪致提車困難 部分車型用火車運輸
媒體評論:雪災考驗汽車企業的應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