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論:雪災考驗汽車企業的應急能力
我們近日車市調查顯示,北京地區不少新車現貨供應不足,尤其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廠家生產的車型。供貨短缺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假期調整效應開始顯現,今年北京春節前的新車較為熱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國南方連日大雪的影響。
轎車運輸主要有兩種方式:卡車運輸和火車運輸,現在受到大雪影響,多條高速公路關閉,鐵路方面春運客流滯留,兩種運輸都出現問題,尤其是使用較廣泛的卡車運輸,很多幾乎陷入半停滯狀態。
不幸的是,大雪還在繼續。1月28日18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雪橙色警報,預計1月29日夜間到30日白天,湖南中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以及江西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雪,其中,湖南中部、安徽東南部、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雪。另外,貴州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江西中北部、廣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凍雨。
這場已經持續了半個多月的雪災殃及范圍之大實為罕見。據民政部救濟救災司統計顯示,截至1月28日14時,1月10日以來的雨雪天氣過程已造成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14個省(區、市)受災。
受災省份的高速公路大部分關閉,至1月26日,不完全統計顯示,高速公路上滯留車輛已達2萬多輛,滯留的司乘人員達6萬人以上。很多航班也無法正常起飛,人流涌向火車站,至1月26日下午,僅滯留廣州火車站廣場旅客人數就超過10萬人,其他受災省份也出現類似情況。即使沒有受災的省份,也往往被迫停止銷售開往災區車次的車票。
盡管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已經啟動應急預案,但由于很多省份地處南方,很少降雪,因此缺少除冰雪的專業設備,甚至有些地區出現有掃雪機無人會用的局面,所以清理冰雪的速度不盡人意,加上大雪、凍雨還在持續,雪災的影響范圍還在擴大。
這場天災固然是始料不及,而且又正逢春運高峰,確實是雪上加霜,但也考驗了政府和企業的應急能力。
應該承認,在這場雪災中,中央和各地政府確實在積極處理問題,不過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部分地方政府欠缺的不僅僅是硬件設備,更重要的是對災禍的正確認識和信息公開意識。
首先,很多地方不但對防災準備不足,更認為南方地區準備掃雪設備多余,甚至這場雪災也沒有改變他們的看法。據媒體報道,武漢市融雪防凍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王春生表示,目前武漢積雪日常清掃,主要靠2萬余名城管工作人員,與其他北方城市相比,缺乏大型的設備和機械。“購買這些設備需要大量經費,而武漢的這場雪50年一遇,以后下這么大雪的概率也很低,如果為了清除這一次積雪購買了這些昂貴的設備,以后可能就閑置浪費了。”看到這種指導思路,恐怕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部分地區清雪工作進展緩慢了。
其次,這次大范圍雨雪還暴露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各省市的信息披露和協調問題。往往一地的高速公路在清冰雪后開放,而相鄰地區恰好關閉,很多車輛也因此堵在高速上,不知何時能離開,也不知前方公路是否仍在封閉中。在天災面前,保持信息的公開是政府應盡的責任,早在非典期間,這個理念就已深入人心,但直到現在,各地政府信息發布仍然不夠及時,更談不上協調配合,可改進的余地還相當大。
對于企業來說,更多的是如何應對這種特殊情況。要求車企“未卜先知”地預料到這場天災,未免不合情理。
不過,車企至少可以預想到,五一假期調整之后,春節期間人們購物和旅游的意愿上升,部分地區會出現熱銷局面。從現在的情況看,廠商和經銷商還保持以往的固有思維,在元旦過后,減少優惠幅度,對今年北京春節前的火爆車市缺少準備。部分廠商和經銷商可能由于營銷沒有及時跟上,加上供貨不足,錯過一個銷售小高峰。
車企需要及時跟進最新情況,調整以往的常規思路,考慮到今年的其他新增節日帶來短途游升溫,適當增加供貨,并配以相應的銷售手段,以免錯失大好銷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