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如需轉載或者投稿,請致信:Jenny@pcauto.com.cn
編者按:現在國產的新車越來越多了,那你們可知這國產的定義是什么?據有關人士透露,現在我國的國產車中,國產化率最高的是達到了87%,但是大家可知,這國產化率的87%當中有多少水份可言!那就請看下文《國產化率背后的秘密》,讓我們把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剖露在各位網友面前。
策劃這次《獨家掃黑系列》的目的是想讓更多的熱愛車的PCauto網友知道一些平時不為人知的事情。平時看國內一些大型汽車企業是多么的風光,其實他們背后都有著各自不為人知的心酸!
馬海燕
正文:列位看官,上次小弟說到江湖上的眾合資企業中,外來的大俠們是如何利用技術優勢,采取5大絕招攫取合資廠利益的。上次已經介紹了4招,今天要給各位繼續介紹的,就是最為陰險毒辣的最后一招,即在國產化率上大作手腳,肆意賺取采購利潤。此招一出,江湖變色、日月無光,實在是居家旅行,殺人滅口,必備良藥~~
嗯?嗯!好啦!就直接開始批斗會啦!
批斗對象是誰呢?得罪人可不太好啊。那我們就假設一個對象吧:有國內廠家A與外國廠家B,合資組建立合資企業C,生產這么一款產品π,其零件成本為10萬元(記住,只是零件成本,零件以外已經被大俠們用前4招賺了個飽了)。再假設其有一個比較高的國產化率,算70%吧;也就是說這輛車π采購成本中,有7萬是用來購買國產零件,而有3萬是購買進口件的。
嗯?為什么不全買國產零件?這個問題問得好,表揚一下。不能全部國產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冠冕堂皇的原因就是為了保證品質:這一點實際上也很討好某些消費者,他們大多認為國產零件的品質不如進口的好。實際上現在的汽車集團在全世界采用的質量標準都是統一的,不存在很大的品質差異,像國產的玻璃、輪胎、線束、音響等更是大量出口歐美。但確實,由于設備、工藝等原因,中國確實無法或很難生產某些關鍵零部件,比如ECU、ABS、燃油箱等。
而另一個關鍵的、不太好明言的原因就是:進口件存在著巨大的采購利潤,而且這部分利潤是外資獨享的。
獨享?零件不是大家一起出錢買的嗎?嘿嘿,你是說由合資公司C出面向國外的供應商購買?正常情況當然是這樣,但是,你也知道,合資以后的事情總是有點不正常的。
首先,合資公司C要購買一個進口零件μ,而零件μ在國外是由某供應商D提供給B的,那么,C就必須向D購買此零件,而不能隨意尋找別的供應商。因為現在供應商都是直接參與產品開發的,也就是說零件μ很有可能是由D設計的,所以你不可能向其他供應商買到;就算不是,出于質量保證的原因,B也一定會堅持要求C向D購買。
我考,說了這么大一通,煩不煩啊?向D買就向D買羅。OK,那么就向D買吧。可是,等到C找到D,D居然說:"I am sorry。俺不賣給你。"誒?怎么會醬紫咧?居然有送上門的生意不做滴?這個嘛~~嘿嘿,大家都是明白人,小弟我不用明說,大家也能看出這里邊的貓膩鳥。
這時候,C就會碰到這樣的狀況:這個非常關鍵的零件μ,B以質量保證的理由死活不讓在中國采購,而唯一能提供進口件的供應商D又死活不賣給C。這可怎么辦呢?
版權聲明:系太平洋汽車網評論團成員旺財獨家稿件。版權為太平洋汽車網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文章系作者本人觀點,與太平洋汽車網無關。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或者投稿,請致信:Jenny@pcauto.com.cn
什么?關門回家?我倒,大哥你可真是~~人才啊!你想想看,B費了這么大苦心造成這樣的局面,怎么會讓C因為缺件而不能生產呢?這個時候,我們的大俠B一定會伴隨著掌聲和鮮花,雄糾糾氣昂昂的站出來,說:"不要怕,我來幫你。"怎么幫呢?幫C向D說好話讓D賣零件?不可以,B會義正詞嚴地說:"D也是獨立企業,人家不賣,怎么可以強迫呢?"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讓B出面向D購買零件,然后轉手再賣給C。
對了,就是這樣。大家看看,兜了這么大一個圈子,最后的結果終于出現了。那就是,合資企業C所有的進口件,全部由B代為購買然后再轉手給C。按前面的假設,如果這些進口件C買下是3萬元,這也就是B出手的價格,那么B買進的價格又是多少呢?嘿嘿,你問我,我問誰去?這中間的差價,也就是我所說的采購利潤,能平分嗎?
可想而知,所有的外資都希望盡量多的保留進口件,這也就是中國市場合資企業國產化率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外資在進口件上賺得太狠,會直接導致合資企業的產品國產化率偏低,成本偏高,利潤減少。但是,用最近報紙所說的北京某合資企業的情況來說,"與其在中國市場上賺取銷售利潤,還不如直接在零件進口時大賺一筆來得方便"。
唉!沒辦法。還好咱們還有70%的國產零件可以控制。可以控制?看來,大家對大俠們的良苦用心還不夠了解啊!還記得小弟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紹的嗎?第一,國外的各大汽車巨頭在很多領域都有投資,尤其在汽車零部件領域,更是與許多零部件公司有股份關系,比如電裝有豐田的股份,而艾里遜變速器則是通用的全資子公司;第二,合資企業中的采購部門一定是掌握在外方手里的。利用這兩點,外方攫取利潤的大網在國產零件中悄悄地撒開了。
首先,出于成本壓力,國產化不可不搞。但是我們的B會選擇讓哪些零件國產化呢?除了比較簡單、國產成本確實低的零件以外,B會盡量選擇那些自己占有股份的零件公司,讓這些公司在中國來生產零件,就算某供應商沒有自己的股份,那么也會和其在中國合資成立一家工廠來進行國產化生產。這樣一來,哪怕這些零件是國產的,B還是能直接從零件生產中賺取利潤。所以,合資企業的國產供應商,通常有兩個比較特別的地方:第一,說是國產供應商,但90%以上是外資獨資和合資,只是在中國成立了一個加工廠而已,真正中資的本地廠家是少之又少的;第二,雖然是供應商,但由于大多被B持有股份,他們的零件價格通常也是沒譜的,至少,在價格談判上,是沒那么配合的。
就這樣嗎?不止。那些好不容易被A拼了命扶持起來的中資供應商,由于沒有技術以及B對質量要求嚴格,使得他們通常需要向B的原配供應商購買技術。可以說,在源頭上就已經受制了。
這樣還不止。這個70%的國產化率也是很有問題的。國產零件是怎么定義的呢?只要是中國本地購買的零件都叫做國產零件,都要算入國產化率。哪怕這個零件是國內供應商向國外的母廠進口再轉賣給A,都算是國產零件。也就是說,這些所謂的國內供應商,可能僅僅只是貿易公司,根本不在中國生產。好在這樣的情況并不多。更多的情況是:這個零件雖然是國產的,但可能全部的構成零件都需要進口,在中國僅僅只是組裝。這樣看來,這種所謂70%的國產化率,水分是很大的。所以,合資企業公布的所謂國產化率完全沒有可比性。
結語:最后,結合兩篇相關文章,給大家歸納一下:在賺取了技術轉讓費和設備、易耗品的利潤之外,B百般借口,給自己留下了30%的進口件,大肆賺取國外買進國內賣出的差價,然后在所謂的70%的國產零件中以股份占有、技術支持、構成件進口等方式直接獲得零件利潤,再以獨資銷售公司的形式(這種方式還沒有普及)賺取全部銷售利潤。算下來,A能在這單合資項目中獲得的利潤就可想而知了。
至此,小弟要介紹的就到這里。可能大家看得已經很泄氣了。小弟我也在此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正是由于外方對采購領域的百般盤剝,使得原本很有優勢的中國人力成本消失殆盡,導致中國合資生產的成本比歐美還高,合資企業產品的價格居高不下(大家通常拿國內外的汽車售價進行比較,實際上,中國生產合資產品的成本是高于國外的)。這樣的結果又何嘗不是國內汽車廠家的機會呢?利用自主知識產權獲得的低廉成本,絕對是國內汽車廠家參與市場競爭最有利的武器。
上 期 介 紹 |
以前有聽過這樣一種說法:“假如一臺飛度賣出去,利潤是4萬的話,那么,日方會首先從這4萬當中拿走兩萬(技術轉讓費!),然后再按控股比例分配利潤,日本公司又拿走一半(1萬元),中方企業最后只得了1萬。”讓我們想想,一臺車,日方就拿走了3萬,我們只拿了1萬,那么每年我們賣出多少車啊!我們只能拿龐大利潤中的一點點殘羹冷炙,真是讓人有點悲哀和心痛啊!!! 看汽車合資企業是怎樣在中國斂財的! |
版權聲明:系太平洋汽車網評論團成員旺財獨家稿件。版權為太平洋汽車網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文章系作者本人觀點,與太平洋汽車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