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將導致“價格下降”
大造汽車格局的形成,必然導致產品的產能過剩。誰都想從這塊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于是增產的增產,上馬的上馬,在繁榮景象的背后,許多專家擔心的“產能過剩”已經開始顯現。
11月初,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信息部公布,目前國內汽車庫存量為13.6萬輛,下半年以來,全國轎車庫存正以每月2萬輛的速度增加。芮明杰教授估計,按現在的速度到2010年我國汽車生產能力將達到1000萬輛,而需求量不會超過800萬輛,生產能力將大大過剩。
產能過剩后,國內轎車企業為保住已有的市場份額,降價是必然的。目前,這種降價風潮已初露端倪。2002年5月份以來,為了抓住主要消費者,大多數轎車廠商開始了汽車價格松動。有關部門統計,截至今年10月底,直接降價就有29個品牌、近95個品種,而且更多廠商采取了“隱性降價”的方法———產品價格重組,即在推出新產品、改進新產品的同時,進行價格調整,往往“加技術、加配置、加功能”。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近90%的產品調整了價格,平均降幅超過8%,最高在20%以上。11月20日,賽歐價格下降1.5萬元,GOLO下降7500元,兩款車價降至7.5萬元一輛。可以估計新一輪轎車價格將顯現多米諾骨牌效應。上汽集團公司副總裁肖國普預測,2004年中國車市還將進一步降價,降幅將達到10%以上。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評價:2003年,車市降價風云來得快、來得密集、來得凌厲。
[上一頁] [1][2][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