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新三大”爭奪戰:東風北上
北京車展上,東風副總經理李紹燭透露了自主乘用車規劃,除了將要投產的有C級車外,D級車、B級車均有規劃。“我們的策略是,在市場結構量最大,而且在未來增長比較快的區域里,定位我們的發展方向,我們定位在C級車第一個平臺,D級車第二個平臺,B級車第三個平臺。搭載這3個平臺上的車,目前計劃有10來款車,而且出于我們戰略上的考慮,希望未來5年里,這3個平臺10來款車都陸續推出來。”
從C級車入手,東風自主轎車有望在明年看出發展軌跡,時間是不是有點晚,這些問題還有待繼續觀察,但不可否認的是,東風多年來和眾多合資伙伴合作過程中的積累,將得到體現,自主轎車領域的發力程度,將決定東風在未來“地位”爭奪上的影響力。
當然,有了哈飛自主平臺的技術、人才儲備,也許東風自主轎車未來的發展,會有更新的規劃,會有更多重新思考、重新布局的余地。
對于未來東風自主品牌乘用車在行業兼并重組的設想,徐平總經理表示很難說,如果有機會,將必須尋求合作,但他仍舊強調自身核心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否則,并購也只是一個空架子。
商用車擴容
探討自主,除了乘用車外,商用車板塊是不容也絕對不能忽視的,因為中國商用車在國內有著絕對的市場地位,同樣是未來超大集團企業不能缺少的支撐。可以看到,上南重組中,原南汽商用車彌補上汽商用車板塊之重要意義,同樣,一汽在任何情況下,也沒有放棄并竭力發展解放這個自主品牌。
超大競爭力汽車集團的產業構架,從全球來看,似乎也正是國內廠家所追求的乘用車、商用車并舉,并且在各個細分市場有所作為,奔馳、通用、豐田們無不如此,大眾在將曼、斯堪尼亞收入旗下后,更證實了這一傾向。
實際上,多數靠商用車起家的中國車企,在企業產業板塊中,難以割舍卡車、客車等商用車業務,這是由中國汽車產業現狀和龐大的市場需求決定的,在商用車領域的地位,同樣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的“角色分量”。即使上汽曾經很早把匯眾重卡基地變做當初引入桑塔納的零部件本土化的廠子,雖然為上海大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等到上汽回過神來,商用車已經遠遠被一汽、東風甚至北汽拋在身后,于是,在重新定位、提攜匯眾的同時,兼并重慶紅巖、接管原南汽商用車,極力彌補差距。
客觀來講,自主商用車對東風公司來說,算是引以為豪的。從第一輛東風牌卡車下線,到實現全面合資,東風的發展軌跡,從來沒有離開過卡車、客車,而這也是其發展基點。盡管后來東風商用車納入與日產全面合資的東風有限旗下,但是東風自足于自主、借靠日產在自主商用車領域的成就,不落后一汽,更不用說上汽。
那么,未來如何在這個有所優勢的領域更上一層樓,對東風來說,將是事半功倍、較自主轎車更為輕松的課題。
事實上,東風在突破中卡向國內高端重卡邁進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思量。在技術、配套上突破老東風卡車的局限,目前天龍重卡平臺,是東風努力的結晶,日前上市的中卡天錦,也可以看作是東風轉攻重卡后,對原先優勢中卡地位的鞏固。從零部件到發動機,從康明斯動力經雷諾到現在的VOLVO卡車,一直尋求更大的突破,東風在商用車零部件配套、中、輕型車以及中卡、重卡及底盤、客車方面的總體實力,仍在國內首屈一指。
當然,東風在商用車領域的姿態,遠不止這些,雖然和雷諾的合作并沒有突破技術合作范疇,但雷諾股東VOLVO與中國重汽合作的失意,收購日產柴,把寶押在了與東風的合作上,而日產影響逐漸淡化,這是未來東風商用車的巨大轉變。可以看到,當VOLVO與東風合作既成時,雙方生產雷諾甚至是VOLVO卡車的意愿,不再是過去難以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