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混合動力車的消息似乎特別多。10月末,通用汽車宣布,將于明年在中國推出一款混合動力轎車。東風本田混合動力版思域即將在廣州車展期間上市。另外,長安、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混合動力轎車開發工作也正快馬加鞭地進行。
國際市場上,寶馬、奔馳均宣布,“欲以柴油混合動力技術重新殺回北美市場”。仿佛就在一夜之間,混合動力成為眾人關注焦點。
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日前油價再次上漲。這些是否意味著,混合動力熱潮即將掀起?混合動力車在我國的市場前景又將如何?為此,我們采訪了全國清潔汽車行動協調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內燃機專家、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巽俊與長安汽車工程研究院混合動力項目總監、高級工程師任勇,請他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混合動力是現實選擇
《中國汽車報》:最近,無論是在國際汽車市場還是在國內汽車市場,混合動力似乎都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那么,汽車企業為何紛紛選擇在混合動力上大作文章?
劉巽俊:為了解決能源和污染問題,汽車企業確實在開發新能源汽車上做出很大努力。比如氫燃料汽車、電動汽車和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等,其中,氫燃料車和電動車是能夠徹底解決油耗問題的方案。
但在電動車方面,蓄電池技術很難突破壽命短、充電次數多后性能下降的問題。而氫燃料雖說沒有污染,但成本太高。此外也需要基礎設施的配合,沒有幾十年很難實現商品化。
混合動力則不同,蓄電池不需要太大,與發動機配合運行,性能也比較穩定。在城市路況下可以使用電池驅動,緩解污染。車輛在路上排隊等候時可將發動機關掉,起到省油的作用。剎車時可以回收動能,也提高了效率。
就目前來說,實現混合動力車的產業化比較現實,所以大多數企業都將混合動力車看作一種優先考慮的過渡性產品。
王秉剛:目前從汽車工業技術水平上來說,從普通汽油機上進一步大幅降低油耗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企業都看中了混合動力在此方面的優勢,選擇開發混合動力產品。尤其是在油價不斷攀升、排放要求逐步提高的情況下,這種需要就顯得更為緊迫。
但是,混合動力車也有一定局限性。它比較適合于城市路況,在高速路上勻速行駛的情況下節油效果則不明顯。
任勇:早在“九五”時期,國內很多企業就按照國家科技部“863”項目的要求開始開發混合動力產品。按照各個企業的日程表安排,差不多都是在明后年相繼推出。
相對來說,混合動力車的產業化可能性最大,它的研發投入相對較少,對電池的依賴性比較低。
尚有技術難題有待解決
《中國汽車報》:目前我國混合動力車的研發情況如何?主要技術難題在哪里,是否已經解決?
王秉剛:總體來看,國內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發水平還比較低。但是進步很快,自主品牌如長安、奇瑞等都已經取得相當大 的進展。
但是,混合動力車需要很多核心零部件,如蓄電池、電機、發動機、傳動機構等。核心零部件方面目前還有不少技術難題需要突破。比如電池的壽命比較低;在發動機方面,混合度高的發動機需要改造和重新設計。但我們目前大都還只是停留在對現有發動機的小改動上,沒能開發出專用發動機。
劉巽俊:和現有汽車相比,混合動力車結構復雜,成本高。諸如蓄電池,超級電容等硬件,需要大量風險投資支持有關企業來做研發。現在大多數國內企業的混合動力車研發在硬件上大刀闊斧做出改進的少,很多還是停留在“控制”方面。大專院校也一樣,所做的研究虛的多,實的少。而零部件企業方面,比如高效電機,技術理論基本都知道,但因為成本很高,真正開發這種電機的廠家并不多。硬件不過關,研發生產混合動力車更難。此外,很多方面是需要多個單位一起合作研發的,需要多方面理論知識的融合。
任勇:混合動力分三種,弱混、中混、強混。按照節油率分,弱混一般都是在8%以下,中混在20%以上,強混在35%以上。弱混的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相應地,開發成本也低。
在研發混合動力車的過程中,技術難點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電池管理、電池壽命;二是電機的驅動控制;三是整車控制策略。目前我國在控制策略方面的研發已經逐步成熟,電機控制也可以做好。但是電池方面的問題比較大。電池供應商所使用的材料、有色金屬不同,電池質量也不同。
此外,還有人才的問題。混合動力車使用的是電池模塊,模塊不等于電池。研發人員除了需要精通電化學,還需要了解機械結構和熱管理方面的技術。這方面的“全才”比較少。
產業化必須要降低成本。這也需要相關產業鏈配合,尤其是零部件企業的配合。零部件企業能否降低成本、提高質量也是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