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眼前豐厚的短期利潤驅動,使多數的汽車企業都誤認為是找到了一條通向“汽車工業大國的捷徑”,于是不問品牌歸屬,不管自身資源條件,一味引進國外汽車品牌,上馬汽車項目,特別是中高檔汽車。反過來,正是中國汽車企業的這種行為,又潛意識地指導了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國產=低檔,“便宜沒好貨”,企業間接套在消費者脖子上的“枷鎖”,使消費者盲目地追隨獨資或者合資品牌,一個品牌觀念上的惡性循環就這樣形成了。而一旦消費者認同、接受了國外品牌,那么,到時候就算中國的生產能力、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要改變一個消費觀念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國就有可能長時間停留在汽車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上,而非汽車“工業”大國,這必將阻礙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道路。
短期利益能維持多久? “沒有品牌,造多少車都是別人的輝煌。”
一汽老領導耿昭杰如是說。
的確,雖然從短期來看,中國汽車工業利潤率高,發展迅猛,但從長遠發展來,企業沒有自主的品牌勢必會受制于人,勢必會失去核心競爭力。與產品涌入相比,品牌的植入不僅可以低成本地利用了對方的勞動力和資源,而且可以迅速培育起自己的消費者,長期搶占對方的市場。相對而言,一個產品只能影響一段時間一定的消費群,而一個成功的品牌卻可以源遠流長,影響幾代人,甚至幾個
世紀。可以說誰掌握了品牌的控制權,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難道,我們就這樣把主動權拱手相讓?而一旦喪失了主動權,企業同時喪失的將是生命力。一個沒有生命力的企業,不是被淘汰,就是成為別人的附庸。
就象中國擁有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而全世界茶葉80%的利潤卻被不產一斤茶葉的英國拿走,因為他們擁有茶的第一品牌“立頓”,而中國充其量只是一個最大的茶葉出口國。國內汽車企業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在全球性的競爭中,沒有自主品牌,最多擁有的只是市場的繁榮之表,而不能盡享利益增長之實。
追逐“洋品牌”不如創“自主品牌” 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家已意識到:只有發展自主品牌,才能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發展。不僅
奇瑞、
吉利、
哈飛等國內民族汽車企業從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全鏈條地培育起了自主品牌,上汽、東風、
長安等也相繼將開發自主品牌的汽車提上了日程。
上汽集團
總裁胡茂元就明確表示:上汽集團將在5年內生產5萬輛自主品牌的汽車;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苗圩說:相信在我退休之前,一定能夠做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自己品牌的小轎車;而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
長安集團董事長尹家緒向十屆人大二次會議提交了《關于加強汽車自主開發能力的提高,培育自主品牌防止汽車產業核心技術空心化》的建議。他公開透露,長安將在今年6月的
北京國際車展上,推出第一個自主品牌的都市休閑車。長安有信心在5年內,實現自主品牌
乘用車銷售突破5萬輛。
在此,我們期待更多的Madeinchina的汽車,能自信地貼上中國自己的品牌;希望更多的愛車族不再僅是“洋車一族”,而以開國產品牌車為榮。這需要一個過程,但并不遙遠。(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