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濫只是時間問題 盡管從產業發展規律推斷“價格戰、品牌戰”是汽車業的必經之路。但是,由于汽車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與家電業之間存在不少差異。所以汽車業,特別是家用轎車市場短期內仍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家電市場和汽車市場之間也存在明顯區別。以彩電為例,彩電市場是一個
高度飽和的市場,彩電已經從每戶家庭一臺向著每人一臺的趨勢發展。與相對飽和的家電市場不同,目前汽車業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汽車的高速發展只是近兩年的事情。賈新光形象的比喻,市場上暢銷的“
夏利”僅僅相當于當初家電市場的“9英寸黑白電視”,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汽車市場還會持續“火”上一段時間。
據業內專家賈新光透露,有關部門曾多次表示擔憂汽車市場過早進入“產量過剩”的階段,欲出臺相關政策對汽車市場發展加以干預,試圖使汽車業跳過生產過剩帶來的“惡性”價格競爭,從而直接進入良性循環階段。他認為,這種欲以外力干預市場發展的做法,實際上是不明智的。就像當初的家電業在起步時,當年主管部門也曾想重點扶持幾大國有“正規”廠,如
北京的牡丹、天津的北京、
熊貓等,恐怕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了,相反海爾、春蘭、長虹、康佳、TCL等非國有大廠的品牌卻迅速崛起。他斷言,汽車業的發展會像當初的家電業一樣,歷經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到濫,最終通過競爭,留下少數實力雄厚、成一定規模的大企業。
比亞迪汽車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現階段大批家電企業轉型進入汽車業,也是看好汽車行業在近一段時間將會為企業帶來相對多的利潤回報。汽車業技術含量較家電行業更高,汽車生產企業準入門檻也明顯高于家電業。所以,中國汽車要達到彩電那樣的普及程度,尚需一段時間。這位負責人強調:“汽車業做大做濫只是時間的問題。從目前市場需求量分析,短期內做濫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注入汽車業,企業與企業、品牌與品牌之間的競爭將不可避免。”
家電業呈現一種國產品牌國際化的趨勢,即長虹、TCL、創維、海爾等國產品牌,在拼搶分食國內市場的同時,不忘開拓國際市場。相比較而言,汽車業目前是國外品牌加速其在中國的“本土化生產”進程。對此,一位業界專家稱,幾乎全世界的知名汽車企業都已經在中國投資設廠,今年產能的大幅增長也從某種意義上說明各家對中國汽車市場今后的發展仍十分樂觀。
市場空間不可能無限擴大 無論是家電業還是汽車業,致命的問題在于后期市場拓展困難。
汽車業和家電業同樣面臨市場拓展的難題。事實上,彩電、空調、手機、PC的發展都面臨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開發市場困難的問題。從集團消費到私人消費,汽車市場的后續拓展比家電行業更為棘手。貧富差異,使得大城市以外的城鄉居民認為目前汽車仍是奢侈品。從2003年的統計數據分析,汽車作為商品,只在部分人均消費水準較高的城市銷量火爆。城市周邊、郊區縣的消費者,并不關心汽車的價格、配置問題。更有業界專家認為,以目前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及其消費水平分析,汽車企業在短期內開發城鄉、郊區、農村市場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然而,發展到現階段,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個大城市無論是從城市交通還是從購買力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汽車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