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99年,有報道稱,京滬穗三市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電視機臺數為
北京131臺,上海137臺,廣州152臺,供過于求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彩電市場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廠家開始處心積慮在彩電的外觀和功能上大做文章;商家推出了各種促銷手段來吸引顧客。與此同時,雖然彩電業幾家大企業的老總經常共同商討“聯手拼市場 不打價格戰”決議。但由于市場難以控制,總有企業搶先降價,最終彩電市場打響了轟轟烈烈的價格戰。
到了2000年之后,經過一系列兼并重組,小企業有的倒閉,有的改行生產彩電上下游產品,目前成規模彩電企業只剩下十幾家。據相關人士稱,生產一臺普通彩電的利潤只有10幾元錢,彩電業快速跌入微利時代,此時的消費者正好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從當前我國家電行業的生產開發能力上看,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大宗耐用家電產品已經明顯供大于求,OEM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品牌數量相應減少。最近兩年,彩電企業逐漸穩定,一些企業也開始贏利。長虹等開始向外發展,少量出口,出口的有的打自己品牌,但更多是OEM,給國外企業貼標生產。
據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介紹,縱觀汽車業的發展歷程,與家電業經歷極為相似。
1953年“
一汽”在長春誕生。隨后,進入低速發展時期。
直到90年代,汽車業出現了“啟動”的跡象,進入相對高速發展時期。
1998年開始,隨著私車進入家庭,各家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汽車價格開始出現松動。
2002年,中國汽車進入了超高速發展階段,產量突破300萬輛。
最近兩年,汽車的發展更是進入了超高速時期。去年,中國汽車產量突破400萬輛。據有關部門去年年底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汽車整車制造企業已達123家;全國有27個省(市)生產汽車;全國有17個省(市)生產轎車;全國有23個省(市)已建成轎車生產線;全國汽車產能已達550萬輛以上;全國轎車產能已達250萬輛以上。
隨著汽車業的高速發展,目前的汽車市場已經明顯呈現買方市場的特點。汽車市場降價頻繁,新品牌新車型肆無忌憚地投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