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有人說一汽也想全面合資,只是沒走通。
耿昭杰:是一汽不愿意放棄解放品牌,一汽與奔馳談判失敗的一個原因,就是堅持解放品牌,要給一汽留下一個自主發展空間。這樣做是對是錯,由歷史來評價,現在不能簡單地做結論。我認為,我們干了五十年的解放,現在放棄了,恐怕對未來不好交代。
記者:是不是后面也有人撤火?否則奔馳不會這么強硬。
耿昭杰: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中有很多次爭論,開始是汽車工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汽車工業是不是支柱產業?是支柱產業,要不要重點發展轎車?轎車發展起來了,要不要進入家庭?轎車進入家庭雖然比較遙遠,要不要推進?怎么引導轎車進入家庭?現在面臨一場更大的爭論,就是在國際化的今天,要不要提倡自主開發?要不要搞民族品牌?
記者:現在一提民族品牌,有人就覺得和國際化不相融。
耿昭杰:他們以汽車工業國際化的大背景作為理由,否定走自主開發的道路,認為提汽車本土化生產已經不錯了,只要在中國本土生產,國民經濟就可以發展。這樣的結果就是不搞自主開發。沒有自主開發的陣地,企業就沒有控制權了,不搞銷售,也不搞研發,配套也插不上手,你就變成一個投資公司,只是到時候分一點利。
記者:變成了“食利者”階層。
國際化反而有了更多更好的自主開發條件
不搞自主開發,最后把自己搞下崗了,這是很悲慘的。靠別人的技術搞開發,這是所有大公司都走過的路。如果我們堅持走下去,這條路可能走得通。
耿昭杰:沒那么多事情可做,要那么多的老總干什么?最后是把自己搞下崗了,把企業搞下崗了,這是很悲慘的。這種模式發展的企業,賺錢快,工資拿得高,人也變得很嬌氣,沒有產品開發功能了。相反像奇瑞、哈飛這樣的企業,倒是熱火朝天搞開發,盡管沒有強大的產品研發機構,可以請別人彌補自己力量的不足,但越搞興趣越濃,說不定這條路子在中國能成氣候。
[上一頁] [1][2][3][4][5][6][7][8][9][10][11]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