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原來人們說中國汽車發展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走合資的道路,一種是搞自主開發,就是紅旗、解放的做法。
耿昭杰:沒有自主開發能力的企業,搞合資也不一定能搞好。我們搞聯合開發,學到了很多東西,也使人家認識了一汽,大眾前總裁說一汽是真正干汽車的,就是從這里得出的印象,所以愿意跟一汽合作。豐田也愿意找一汽合資。
記者:現在大的汽車公司不特別重視自主開發,還有人講,入世以后,中國汽車就永遠失掉了自主發展的可能性,現在不是講自主品牌的問題,而是如何融入國際汽車的問題,中國就是要做世界工廠。
耿昭杰:自己沒有產品開發,只是生產別人的品牌,就只是一個裝配廠,不是一個完整的汽車公司,這是很危險的,無論你的股比占多少,你對合資企業也沒有控制力。你得成天跟人家討飯吃,不給你新產品,你就活不下去。現在外國汽車公司在中國胃口越來越大,還要拿配套權,汽車配套件一般占整車比例的60%—70%,他控制了配套資源,合資企業就失去了配套權。過去我們有“等效替代”的政策,指望靠配套還有一塊效益,以后就不行了。現在外國公司強調品牌是他的,配套零部件也必須是他的體系,我們的零部件企業也不得不改名換姓。
記者:現在有的國外公司想把它全部配套廠都帶進中國來。
耿昭杰:說是什么國際融合,其實是利益驅動,全球采購不應該有這種觀念。如果各家都把自己的零部件帶來,各搞一套體系,中國零部件企業的規模就無法搞大。貿易同樣如此,它強調要建立網絡,是按照品牌建立的,必須賣他的品牌,品牌是知識產權,雖然是在中國生產的,也是他的知識產權。
[上一頁] [1][2][3][4][5][6][7][8][9][10][11]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