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名“上汽制造”
有了技術上的支持,對上汽而言,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工廠組織生產。
10月18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網站上,公布了“上汽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簡稱“上汽制造”)企業名稱的核準公告【(國)名稱預核內字[2005]第 899 號】。而事實上,上汽制造是由“上汽陸威汽車有限公司”(簡稱“陸威”)變更而來(早在6月23日,國家工商總局發布了“陸威”名稱核準公告【(國)名稱預核內字[2005]第 532 號】)。
上汽制造和陸威一脈相承,只是一個名稱的變動。這是上汽規劃中的自主品牌轎車的主要生產基地。此外記者發現,10月18日,國家工商總局同時核準了一家名為“上汽陸駿汽車有限公司”(簡稱“陸駿”)【(國)名稱預核內字[2005]第 902 號】的名稱。
上汽股份公共關系部的員工這樣向記者解釋了它們的關系,“為了突出‘上汽’的企業形象,而且也由于在注冊過程中發現有同名的商標,因此將原來暫定的‘陸威’變更為‘上汽制造’,雙方投資狀況不變。而陸駿公司,我們這里沒有聽到消息,也不知道有這個公司”。
記者曾表示疑問,更換“陸威”的名稱是否因為其與ROVER的音譯過于接近,不利于發改委的審批,上汽的這位工作人員沒有表示認同,只是強調更名是為了更加突出“上汽”的品牌。
早在今年7月26日,為自主品牌而生的上汽制造(原“陸威”)的雛形就已經顯現,根據上海汽車(600104)三屆十次董事會決議:上汽制造(原“陸威”)注冊資本為12.8億元人民幣,總投資為36.8億元,其中固定投資34.01億元。上汽股份以現金出資7.68億元,占60%股權;上海汽車以現金和儀征分公司的土地使用權、廠房及設備等出資5.12億元,占40%股權。上汽制造主營汽車整車、發動機及其相關的組件和部件。2009年達到整車生產規模12萬輛/年,2010年達到發動機生產規模為17萬臺/年。
記者得到的內部消息表明,上汽制造將設有兩個整車廠:一個在儀征,一個在嘉定,而陸威和陸駿很可能成為這兩個整車廠的名字。
經過改名之后,上汽股份全力對自主品牌發起沖擊。如胡茂元此前多次對媒體稱:上汽2007年自主品牌轎車產量將達到5萬輛目標,箭已在弦上。
自建網絡
在胡茂元的規劃里,上汽制造顯然是一家與上海大眾、上海通用并駕齊驅的企業。
這樣,上汽制造必將籌建自己獨立的營銷渠道。目前,上汽股份也為此開展了人員的招聘活動:“通過集成國際國內市場、信息、營銷、服務等綜合資源,集中國際國內精兵強將迅速建立和完善營銷、服務和管理體系,并利用產品和技術優勢實現在國際、國內兩大市場上的擴展”。
從中不難看出,上汽制造自建營銷網絡的一個原因是:從一開始,上汽制造的目標就瞄準了出口市場。
根據規劃,上汽的自主品牌將覆蓋乘用車和商用車領域,上汽制造的主要任務正是乘用車。與此同時,已有的上海匯眾汽車公司將主要承擔商用車領域。
“乘用車將是上汽股份努力的重點”,上汽內部人士透露。“但這兩家公司也并不是絕對的分工,只是各有側重。”為了達成2010年達到總產量的30%(約60萬輛)的目標,還要借助商用車等多種車型的共同努力。但是對于具體車型的計劃,上汽表示,目前不宜透露。
雖然未來上汽制造銷售的車型沒有完全的確定,但知情人士猜測,上汽制造的主要車型將集中在自主品牌的中高檔轎車,“競爭對手明顯指向了紅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