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等待了4個多月,上汽專為自主品牌設立的公司上汽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簡稱上汽制造)仍未獲得發改委的批準。昨天,上汽集團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之所以遲遲未獲批準,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國汽車產能過剩嚴重,為此上汽股份總裁已于當天為上汽制造飛赴北京,上汽自主品牌之路再生懸念。
盡管百年羅孚“情定”南汽,卻并未打亂上汽打造自主品牌的腳步。今年7月28日,上海汽車(600104)三屆十次董事會上通過決議:上海汽車將與上汽股份合資成立上汽陸威汽車有限公司(暫定名,下稱上汽陸威),開始自主品牌車輛的生產。
上汽陸威注冊資本為12.8億元,總投資為36.8億元,其中固定投資34.01億元。上汽股份以現金出資7.68億元,占60%股權;上海汽車以現金和儀征分公司的土地使用權、廠房及設備等出資5.12億元,占40%股權。
隨后,上汽就在此前花6700萬英鎊購得的羅孚25、75兩個車型及全系列發動機的知識產權基礎上進行產前研發。“上汽的第一款自主品牌轎車即將進入OTS裝車階段。”一位參與研發的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據悉,目前上汽正在對13個羅孚產品進行研發,最先出品的將是加長100厘米的羅孚75型轎車。
與此同時,上汽還加強了研發和營銷力量。目前,其自主品牌的經銷商體系已經開始招商,工程院已經進行整合,位于安亭、耗資18億元建設的新工程院也將于今年12月28日破土動工,由上海通用和上海大眾派來的“精兵強將”,此前也已加入上汽自主品牌隊伍。
但與此相左的是,上汽為自主品牌設立的新公司卻遲遲未獲得發改委的批準。“此前是因為名字雷同,但改了名字還是未批準。”知情人士透露,上汽陸威已經改名為上汽制造。
“遲遲未批的原因在于目前產能過剩。”知情人士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的汽車產能利用率僅為60%,正是產能過剩使我國汽車制造成本一直難以降低。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日前表示,我國汽車行業產能已經過剩200萬輛,他對此表示憂慮。因此有專家認為,發改委在“十五”末重點提出汽車產能過剩,無疑是向投資者警示汽車產業投資有過熱跡象,希望內外資謹慎投資,而且今后可能會提高汽車項目準入門檻。
“目前吉利在甘肅的投資計劃也可能因此受阻。”知情人士表示。他認為,如果受阻于產能,上汽的自主品牌之路可能會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與南汽進行項目合作,以整合利用產能;二是購買或借用其合作伙伴的工廠,進行產品生產。而此前業內曾有一個傳說稱,“上汽可能購買上海大眾工廠某一車間,生產自主品牌”,但此事并未得到上海大眾方面的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