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或許聽過“三擎混動”,但你聽說過“三能混動”嗎?這就是吉利汽車正在大力推進的醇氫汽車,主打“可醇、可油、可電”。

不信?吉利最近就拿出350輛醇氫電混汽車,服務于今年的哈爾濱亞冬會。那可是動輒-30℃的極寒地帶,醇氫電混需要同時解決甲醇發動機和三電系統的低溫性能問題!如果沒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吉利哪來這么大的信心和誠意呢?
有一說一,“可醇、可油”不算太新鮮,畢竟在燃油車時代,老司機們都見識過“油改氣”——在后備廂里面裝一個碩大的氣罐,從而將油氣分開放置,通過電控閥門進行切換。燒氣(壓縮天然氣或液化石油氣)的動力表現的確弱一些,加氣流程也比加油繁瑣,且有一定安全隱患,但成本比汽油低得多,因此許多省份的出租車和公交車都曾大量使用。

至于乙醇汽油,在東三省、河北、山西等地已推廣多年。E10意味著乙醇含量為10%(南美部分地區甚至提供E90標號的生物汽油),加注更安全,對動力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和發動機內部積碳生成。與此同時,生產乙醇的主要原料為含糖作物、含淀粉作物以及纖維類原料,都是可再生資源且來源豐富。
而吉利的新方案,則使用與乙醇化學結構相似的甲醇,且做到了甲醇與汽油同口加注、任意比例混用,說明吉利將加注、儲存、輸送、爆燃這一全鏈路環節存在的腐蝕性隱患和冷啟動不佳徹底解決。

用甲醇的好處是啥?現階段國內的甲醇主要通過天然氣、煤、焦炭轉化而成,屬于利用率不高的副產品,因此價格也相對低廉。而我國石化能源儲備剛好屬于“煤多氣多油少”類型,如果能加大甲醇消耗,無疑可大幅緩解車輛對石油的依賴。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國發達的化工體系,甲醇的價格體系是現成的,相比生產、儲運成本極高的氫能源具有明顯優勢。給大家算一筆經濟賬,全國各地的甲醇批發價格普遍在2000-2700元/噸,結合0.79g/ml的密度和中間利潤,零售大概在2-2.7元/升。已知醇氫電混(HEV)的醇耗約為9.2升/百公里,核算下來每公里出行成本不到0.25元,完全不輸使用快充補能的純電車。

至于甲醇/乙醇熱值不及汽油而產生的動力偏弱問題,如今與電驅系統疊加之后,也基本不復存在。畢竟對于電車加速更快這個事,如今大家已經形成共識。
綜上所述,吉利應該是考慮到東北純電普及難的現狀,用一項立足于成熟上游產業的原創技術創新,解決了高寒地區用戶“續航無憂”與“低出行成本”難以兼得的難題,同時減排效益立竿見影,還能確保碳中和背景下國家能源自給自足,是一套減排、降本、體驗不損失的體系化創新方案。
至于這項技術能不能開枝散葉,就得看今后相關產業政策的支持力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