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美國高速公路的發達程度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在美國936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共有600多萬公里長的公路,大部分為高速公路。在“汽車王國”美國,有路就有加油站,長途高速公路邊的加油站間距一般為 30~40英里(相當于50~65公里)。汽車服務站坐落在主干線的岔道上,雖然孤獨,但仍是“五臟俱全”——洗手間、便利店、加水機、充氣機、公用電話,應有盡有。甚至大部分服務站與快餐店、大賣場共同存在,構成偏僻荒野中一個人氣濃厚的“綠洲”,這為長途跋涉的旅客提供了一個休憩的良好驛站。盡管高速公路服務站的油價每加侖比別處貴20~30美分,但對疲勞的駕車者而言,與獲得的那份“歸家”的感覺相比,還是物有所值。 “價格高點我不在乎” 小型便利店或食雜店在美國難以獨善其身的另一個原因便是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為實現批量進貨以降低進貨成本,達到規模經濟,連鎖經營幾乎成了零售業贏得競爭的必然模式。而其中倉儲式超市或大賣場更是大行其道,倍受消費者歡迎。同時各商家為了降低商店租金、獲得較低的用地價格、提供較大空間的停車場,幾乎都選擇較為偏僻的地區投建賣場。如著名的沃爾瑪、卡斯考等超市“巨無霸”全都采用這樣的擴張戰略。 這樣,購物對美國人而言便成了一項專門任務,而非休閑活動。通常,美國人會利用工作之余特意駕車到大型的超市買下幾天甚至一周所需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對于一些臨時需要或沒有列入批量購物單中的東西,如果再專程駕車遠足到超市購買就顯得得不償失,這時,加油站提供該項需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盡管加油站便利店的商品價格通常高于超市10~20%,但相對于其便利程度帶來的附加值,消費者還是樂于接受的。而對于加油站而言,原本的加油區域和空地對于其內的便利店而言就是一個臨時的停車場,顧客駐足加油更為便利店提供了商機,同時便利店、汽車維修、美容等其他服務吸引來的汽車也促進了主營業務——加油。這種緊密互補、共榮共生的連帶關系也是“汽車服務區”得以發展的另一主要原因。 當然,支持和促進汽車服務站存在和發展的,除了上述提及的外部環境因素外,必然還有許多內部因素:如服務站后臺的高信息化程度、高科技的支持;適應市場激烈競爭的需求以及經營者獲取更多利潤的動機的驅使等等。 曾被許多業內人士認為蘊藏巨大商機的加油站便利店,包括美國如此盛行的“汽車服務站”模式,在中國曾遭遇了尷尬,其中的原因從文中可見一斑,值得深思。 相關文章:在加拿大開車之感受 駕車人自律交通管理高效
[上一頁]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