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日產合資沃爾沃 東風20家商用車待整
5月28日,在東風汽車有限公司2008-2012年中期事業計劃的發布會上,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徐平表示,東風和沃爾沃的合作,是商用車領域內的一次震動。而有消息稱,東風與沃爾沃的合作將在東風有限的框架外尋求解決方式,但徐平同樣認為,這有可能對東風商用車現在的狀況構成沖擊。
包括徐平在內東風汽車公司高層很少公開談論和沃爾沃集團的合資事宜,此次徐平提及此事,或許意味著雙方好事將近。
東風有限框架外
2003年6月9日,東風汽車公司與日產汽車公司合資組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這一項目是我國汽車工業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深入、最全面的對外合作項目。
原東風載重車公司的主要部分和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新疆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杭州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日產柴汽車有限公司、東風創普專用汽車廠、東風惠州汽車公司、深圳東風汽車公司、湖北神力鍛造有限公司、湖南東風汽車銷售服務聯合公司等重組成東風商用車公司,整體進入東風有限,使得東風有限擁有“東風”和“日產”兩個品牌,當時的東風品牌將主要用于商用車。
但此后,由于日產-雷諾聯盟在全球范圍內逐漸淡出商用車領域,日產出售日產柴股份,雷諾轎車和卡車分家之后,東風有限旗下的東風商用車已經不是日產的發展重點,并不能從日產方面活動更多的技術支持和合作,因為此時的日產柴已經成為沃爾沃集團的子公司。
隨后的2006年9月,最早傳出東風和沃爾沃開始進行合資談判,2007年1月東風汽車(0489.HK)發布公告承認了談判的事實,并稱,東風汽車、日產汽車以及AB沃爾沃,已簽署不具約束力的框架協議,東風準備和AB沃爾沃共同生產中、重型卡車及發動機,日產汽車今后將專注于乘用車及輕型商用車的生產。
但是至今,三方的合資探討仍沒有具體談判細節公布,業界甚至不斷猜測三方可能合作的模式。
而上周東風方面首次用到“與沃爾沃的合作在東風有限框架外”尋求解決方式的字眼。
經記者多方求證,雙方合作仍然是沃爾沃從日產手中購買東風商用車的股份,而后雙方成立各占50%股份的合資公司,這也意味著東風商用車徹底脫離東風有限,東風有限的業務主要集中在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
6月2日,東風有限副總裁、東風商用車公司總經理童東城對本報記者確認,東風和沃爾沃的合資仍然以東風商用車為合資的基礎。但他沒有透露更多的內容。
而東風內部知情人士在同一天也表示,因為東風商用車是東風有限的下屬公司,不是一個獨立的公司,不能與沃爾沃直接成立合資公司,所以徐平的話是對的。
言外之意,東風商用車只有在脫離東風有限之后,才會組建與沃爾沃的合資公司。此前沃爾沃集團首席財務官潘偉博也表示,目前沃爾沃正在計劃從日產手中收購股權。
沃爾沃的模式
合資的方式和最初的傳言不相上下,但是徐平表示,對“東風商用車現在的狀況構成沖擊”或許意味深長。
東風商用車公司年生產能力30萬輛,擁有20家生產經營性單位,12個職能部門。產品覆蓋載貨車、客車、底盤、專用車、越野車、發動機、駕駛室及關鍵零部件,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商用車生產基地之一。
所以,沃爾沃與東風進行商用車合資之后,將會對東風商用車公司現有的格局形成沖擊,東風商用車旗下的東風柳汽、東風杭汽、東風日產柴、東風專用汽車廠以及發動機廠等怎樣與沃爾沃實現融合,這些公司以何種方式整體進入“新合資公司”,將是更加現實的問題。
而同樣復雜的還來自沃爾沃方面,因為沃爾沃集團旗下擁有沃爾沃、雷諾、馬克和日產柴四大商用車品牌,而此前沃爾沃(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約克姆也表示,與東風的合作會涉及上述四個品牌,并不是一個沃爾沃品牌。
分析人士認為,雷諾品牌可能仍然會放在東風柳汽,而東風日產柴作為日產柴的生產基地,東風商用車將在武漢建立總裝廠生產沃爾沃品牌卡車,使沃爾沃集團與東風商用車實現整體合資。但是這種猜測并沒有得到東風以及沃爾沃集團的確認。
目前沃爾沃方面急于推動與東風的合資進程,因為沃爾沃集團正來自其股東要求發展新興市場的壓力,在過去的18個月里,沃爾沃集團的北美業務一直處于衰退過程中,并不停的關閉工廠和裁員,雖然這家全球第二大的商用車公司在歐洲的業務始終處于增長,但是其在亞洲的業務表現卻并不出色。
而面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成長性商用車市場,沃爾沃集團的股東們顯然不會放過。但是中國的重型卡車市場仍然處于40萬元以下的區間,沃爾沃等國外高端重卡品牌,顯然還并不適合國內市場。
分析人士認為,沃爾沃集團在其股東的壓力下,必然要在中國市場尋求數量上的增長,所以其產品必須下探至五六十萬的價格空間,才可能具有競爭力。所以沃爾沃與東風合資之后為了降低成本,也許會放棄其在歐洲的垂直配套模式,將以前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總成都采用沃爾沃的,變成本地化采購,比如采購東風康明斯明年下線的13升發動機,或采購國產的變速箱等。沃爾沃在北美即采取了類似的采購模式。
著名汽車分析師賈新光認為,將來的合資公司內,沃爾沃品牌可能仍然處于市場高端,雷諾和日產柴作為中高端品牌,東風則作為中端品牌出現。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