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日雙方文化背景、辦事方式、團隊特點上的差異,在立場和方法上也沒有形成統一,在經歷2003年合資后短暫的甜蜜之后,東風日產內部雙方的矛盾隨即暴露出來。2004年10月14日,任勇做了一次他自稱為“有生以來最痛苦”的東風日產花都工廠限產一個月的報告。出于安定軍心的考慮,任勇將限產的原因更多地歸結為庫存壓力過大,但大家心里實際上都明白問題是出在公司內部。通過大量的問卷調查、座談會,任勇發現,“合資雙方的融合問題,并不是1+1=2這么簡單,兩個優秀的團隊走到一起并不見得就優秀。”
解決合資汽車公司雙方的矛盾已經是迫在眉睫,合資后的東風日產急需蛻變。
用共同利益填平文化鴻溝
正是經歷了痛苦的2004年,東風日產的合資雙方才有了冷靜對話的可能。對于合資雙方固有的文化差異,任勇想到了用共同得益去填平文化鴻溝。“東風和日產建立合資公司最終的目的,是要取得合資公司的成功,前提都是東風日產利益的最大化,沒有哪一方獨贏的可能性。東風日產如果失敗,一切都無從談起。”任勇如是說。
任勇認為,“如果很好的合作就是天堂,那么反之就是地獄。作為中國汽車工業合資20年來,這個課題仍然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課題,仍然是各個汽車合資企業的老總在追求的和諧境界。整合問題始終是中國合資企業繞不開的癥結,特別是在50:50的股比、民族關注度高的中國汽車工業。”
在任勇看來,中外汽車合資企業“合資”固然重要,但“和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