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軍團聯手阻擊歐美廠商
豐田公司社訓第一條就是:“上下同心協力,以至誠從事業務的開拓,以產業的成果報效國家。”豐田甚至直接將宗教哲學導入企業的經營理念中。
這種文化使得日本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時往往是民族利益高于企業利益。合力占領市場是日本企業間所優先考慮的問題。
當日本汽車進入美國時,競爭對手除美國的本土企業外,并沒有幾家。而在進入中國時,汽車產業格局的“6+3”體系已經形成,且幾乎都已進入中國市場,作為晚到者的日系企業,通過抱團集體迎擊其他汽車巨頭成為最優選擇。
幾十年來,通用和福特無時不在學習豐田的精益制造的生產秘訣,但可能在實際操作中都沒有達到其精髓。數據表明,通用和福特(尤其是通用)在全球的利潤增長點主要來自于金融服務,而只有豐田在美國市場依然在汽車銷售方面還賺取大量利潤。去年豐田的利潤幾乎全部來自汽車制造和銷售。
與世界同步的雅閣、天籟、佳美、皇冠先后在中國投產,日本軍團不可能再坐視市場份額被歐美奪走。威脅通用和大眾在中國銷售排行榜前三位上不能穩坐的不僅是廣州本田,很快還會有豐田、日產等。廣州本田的日方高層日前曾公開表示過,“飛度的競爭對手是Polo,而不是威馳。”
在中國戰場的廝殺上,日本軍團合力對戰歐美廠商的特征將會越來越明顯。
中國企業要避免淪為“伴舞者”
當廣州成為多家日系企業在中國的大本營的時候,也有業內人士表達了對本土汽車業發展的擔憂。
豐田北美分公司今年1月宣布,2003年北美地區銷售為46年來最好的表現。借助這樣的成績,豐田成功擠掉了福特登上了汽車企業排名的第二把交椅。有業內人士認為,從豐田在中國的種種舉動來看,顯然豐田希望借助中國市場成為全球汽車業的No.1.據了解,此前日本國內對中國制造業的主流觀點是認為包括汽車在內的中國制造業發展已經“嚴重威脅到日本制造業的生存”。但近來,日本輿論界對此的看法出現了急轉彎,認為日本多個行業的復蘇,都得益于中國汽車市場的“特需”。
商務部的一位專家認為,在日本的海外貿易中,汽車曾經是日本和歐美貿易摩擦的主角,而隨著日本汽車產業加速向中國轉移,汽車也將成為今后中日貿易摩擦的焦點所在。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認為,日本汽車在中國“集群”會對中國企業有很大影響,日本汽車正將其東南亞的生產基地建立在中國華南。跨國公司留給本土企業的,很可能是一個只有制造能力而沒有研發能力的“空殼”。一旦有更便宜的制造基地出現,汽車企業隨時可能被撤走。
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在日本汽車向中國的轉移中,大多數人看到了產業轉移所帶來的機會:解決人員就業和拉動地方經濟。但很少有人認識到我們面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