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三軍團豐田、本田、日產野心勃勃,中國企業應力避淪為“伴舞者”
廣汽和豐田的戀愛終于得到了家長的同意,9月6日,廣州市政府為雙方舉行了一個體面的婚禮。婚禮上,“新人”展望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豐田完成中國全面布局和廣汽將晉升為中國汽車產業重要一極的報道在各大媒體上出現。但一系列疑問也出現在人們眼前:日系汽車企業是怎樣在開拓海外市場上抱團以合力姿態出現的?這中間反映出怎樣的日本汽車企業文化?為何日系車企紛紛選擇廣州,而不是深圳或者廣東以外的地區,廣州有哪些優勢聚焦了他們的目光?日系車企有沒有他們認定的共同對手?
伴隨三大日本車企的進駐,廣州在中國汽車產業版圖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叩問未來,廣州將是日系車企完成中國戰略的“伴舞者”,還是提升中國汽車工業水平的“領舞者”?
日汽車企業在中國野心勃勃
雖然廣州本田在中國市場銷量排行榜上早已“坐四望三”,本田借勢中國提升了其全球銷量。但真正厲害的日本車企在后頭:豐田很快能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日產雷諾緊隨其后,富士重工也加緊斯巴魯品牌在華的推廣和建立銷售網絡。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今年2月,豐田與廣汽就投資22億元人民幣合資興建了廣州豐田發動機公司。其中豐田以發動機中的大部分將出口為由,獲得了控股70%的特殊待遇。該公司的兩大任務其一是出口發動機返銷日本,其二是為在廣州制造整車提供發動機。按計劃,廣州豐田發動機將于2005年初投產2.4升中級轎車發動機,生產規模為年產30萬臺,其中20萬臺出口日本。因此,2006年的佳美在投產初期就有10萬臺發動機的保證。
雖然豐田還要苦修如何平衡長春和廣州的關系這門學問,但豐田的中國布局已見雛形。資料顯示,目前豐田在天津的合資工廠年產花冠和威馳12萬輛,明年春天還要投產10萬到15萬輛的皇冠,再加上四川合資公司生產的喀斯特、霸道1萬輛,長春生產的陸地巡洋艦1萬輛,這樣明年豐田在中國就已經擁有近30萬輛的生產能力。2006年佳美投產后,將達到40萬輛。而它的2010年目標是80萬-100萬輛,占據10%的市場份額。日產的野心也不可小覷。
負責中國業務的日產汽車常務董事志賀俊之在6月8日召開的北京國際汽車峰會上公開表示:“東風品牌的商用車打進全球前三強,將日產品牌做成中國最大的汽車品牌!”而日產今年5月開工的年生產能力為15萬輛的廣州新工廠已經引進日本工廠業采用的最先進生產方式。日產在今年4月發表的新經營計劃“日產增值”中,已將2007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目標定為50萬輛,這一數字顯示日產已將中國視為僅次于日本和美國的第三大市場。
富士重工的中國之旅始于今年6月。這個擁有全球1%市場份額的個性派高端車廠商在中國的知名度卻幾乎是零。因此像其他的日本同伴一樣,它從品牌推廣和建立銷售網絡入手。4月份與3家中國汽車銷售公司簽訂了合同,今后3年內將開設100家經銷店,每年銷售目標為5000輛斯巴魯。
廣州多項優勢吸引日系廠商
廣州用速度和誠意爭取到了豐田。為此,廣州制定了“限摩政策”,并且不斷新修公路橋梁。而關于豐田與廣汽談判的一個細節是:去年6月初,豐田高層首次來南沙黃閣現場選址,廣州官員把他們帶到當地村落說:“這里就是規劃中的汽車工業園。”在日方眼里這不過是一片農業園。但一個星期之后,日方再次來到這里時,他們看到的是一片2500畝的工業用地。日方負責人對廣州市市長張廣寧說:“你們的速度折服了我們。”
當然,更讓豐田們期待的還有省委領導“處處都有豐田車”的許諾。珠三角地區購買力非常強,而且對日本汽車的認知度和品牌好感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改革開放初期先富起來的廣東人成了日本車的最先購買群體。
而且,廣州逐漸被打造成一個輸出中高端車型的生產基地。根據廣州市政府特邀顧問李林的分析,從含金量較高的中高級轎車市場來比較,本田雅閣近幾個月的銷量一直排在中高檔轎車的首位。加上佳美項目之后,廣州將向上海和長春發起沖擊。
當然,日本企業看重的還有本田在這里成熟的經驗、良好的零部件配套體系和為此的人才儲備。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前任總經理門脅轟二曾經對本報記者說過他對豐田進入中國、并且和自己在家門口開展競爭的看法,這可以看作是日本企業高層對日系企業競爭的共識:“豐田和本田在全球市場上都展開競爭,在中國市場上概莫能外。我個人認為豐田的進入對廣本而言是好事。因為隨著豐田的進入,更多的零部件廠商將會進駐中國,這樣有利于廣本采購到質優價廉的零部件產品。所以我們和豐田在中國市場上是競爭關系,但在零部件采購上將會有很多合作。”
因此,豐田在合資公司成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銷售公司有意落戶廣州,并且提前表示,2006年佳美國產后,進口佳美不再在中國銷售。
日系軍團聯手阻擊歐美廠商
豐田公司社訓第一條就是:“上下同心協力,以至誠從事業務的開拓,以產業的成果報效國家。”豐田甚至直接將宗教哲學導入企業的經營理念中。
這種文化使得日本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時往往是民族利益高于企業利益。合力占領市場是日本企業間所優先考慮的問題。
當日本汽車進入美國時,競爭對手除美國的本土企業外,并沒有幾家。而在進入中國時,汽車產業格局的“6+3”體系已經形成,且幾乎都已進入中國市場,作為晚到者的日系企業,通過抱團集體迎擊其他汽車巨頭成為最優選擇。
幾十年來,通用和福特無時不在學習豐田的精益制造的生產秘訣,但可能在實際操作中都沒有達到其精髓。數據表明,通用和福特(尤其是通用)在全球的利潤增長點主要來自于金融服務,而只有豐田在美國市場依然在汽車銷售方面還賺取大量利潤。去年豐田的利潤幾乎全部來自汽車制造和銷售。
與世界同步的雅閣、天籟、佳美、皇冠先后在中國投產,日本軍團不可能再坐視市場份額被歐美奪走。威脅通用和大眾在中國銷售排行榜前三位上不能穩坐的不僅是廣州本田,很快還會有豐田、日產等。廣州本田的日方高層日前曾公開表示過,“飛度的競爭對手是Polo,而不是威馳。”
在中國戰場的廝殺上,日本軍團合力對戰歐美廠商的特征將會越來越明顯。
中國企業要避免淪為“伴舞者”
當廣州成為多家日系企業在中國的大本營的時候,也有業內人士表達了對本土汽車業發展的擔憂。
豐田北美分公司今年1月宣布,2003年北美地區銷售為46年來最好的表現。借助這樣的成績,豐田成功擠掉了福特登上了汽車企業排名的第二把交椅。有業內人士認為,從豐田在中國的種種舉動來看,顯然豐田希望借助中國市場成為全球汽車業的No.1.據了解,此前日本國內對中國制造業的主流觀點是認為包括汽車在內的中國制造業發展已經“嚴重威脅到日本制造業的生存”。但近來,日本輿論界對此的看法出現了急轉彎,認為日本多個行業的復蘇,都得益于中國汽車市場的“特需”。
商務部的一位專家認為,在日本的海外貿易中,汽車曾經是日本和歐美貿易摩擦的主角,而隨著日本汽車產業加速向中國轉移,汽車也將成為今后中日貿易摩擦的焦點所在。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認為,日本汽車在中國“集群”會對中國企業有很大影響,日本汽車正將其東南亞的生產基地建立在中國華南。跨國公司留給本土企業的,很可能是一個只有制造能力而沒有研發能力的“空殼”。一旦有更便宜的制造基地出現,汽車企業隨時可能被撤走。
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在日本汽車向中國的轉移中,大多數人看到了產業轉移所帶來的機會:解決人員就業和拉動地方經濟。但很少有人認識到我們面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