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車當然會消化一部分市場需求。但那些一心購買“高檔原裝進口”的用戶,那些喜歡與眾不同、不愿購買大路貨的用戶,本來就不是國產車應該考慮的市場份額。除了爭奪這種“拾遺補缺”的細分市場之外,外方還會進口可能會成為中國主流產品的車型,但目的只是為了試探中國市場的反應,以便正確選定今后引進的車型。顯然,這些都是不足為懼的。
當然,從理論上講,銷售網點越多,銷量也會越大。如果允許進口車利用國產車的銷售網絡,肯定有助于進口車銷量的增長,并擠占一部分國產車的市場份額。但這種增長不可能是爆發式的、具有沖擊性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其一,進口車取消保稅政策之后,
經銷商的成本風險急劇增大,同時,進口車的銷售利潤也將隨著競爭的加劇而繼續下降。風險與利潤這一增一減,經銷商能不慎重行事嗎?其次,進口車不是蘿卜白菜,外方不可能不設一定的門檻。因此,進口車銷售網絡的擴張也是有限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無論是民族品牌還是合資品牌,現在早已今非昔比了。曾經火爆暢銷的
現代酷派跑車為什么會巨幅降價,不就是國產的
美人豹給逼的嗎。
奇瑞和
吉利不是開始走出國門了嗎。所以,不要以為國產車還像過去那樣不堪一擊。適當的自信還是必要的。
再說,就算實行“分營制度”又能怎樣呢?現有的汽車銷售模式,無論是交易市場、3S/4S專賣店,還是區域特許、單店特許,都普遍存在“掮客”現象:一些人專門尋找買主,再將買主領到經銷商處。一旦成交,即可從經銷商處領取“介紹費”。這種做法,對經銷商而言,比搞無店鋪直銷還省錢(不用付底薪);對掮客而言,是無本買賣。雙方各取其利,皆大歡喜。因此,即便堅持分營,進口車的經銷商完全可以動員國產車經銷商或業務員作自己的“掮客”,從而使渠道壁壘不攻自破。所以,“分營制度”不可能達到“狙擊”的目的。
關于“分營”可防止合資外方僅將中國作為傾銷地或組裝車間的想法,我不知道該怎樣評價——這早已成為了現實,又關“分營”、“合營”什么事呢?關于“分營”可促進外方對合資公司的資金和技術投入的想法,就更加令人困惑了:外商投資中國,是為了扶貧或助學嗎?
大眾、
通用等外商為何大幅增加在華投資?
皇冠、
佳美、
凱迪拉克等品牌為何落戶中國?這些與“分營”“合營”又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