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汽車品牌分營、合營制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息,有人喜用“上綱上線”法:只要將問題提升到“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尊嚴”等
高度,就可以使持不同觀點的人噤若寒蟬,從而不戰而勝。
“分營制度”的主張者們認為:隨著汽車進口配額的取消和關稅的進一步降低,進口車的競爭力更強了。如允許進口車利用國產車的營銷渠道(即“合營”),就會對國產車乃至中國汽車工業形成沖擊,同時還會令合資外方減緩在華投入資金和技術的步伐,而僅將中國作為傾銷的市場或組裝的車間。只有采用分營制度,才能延緩進口車進入中國的步伐,從而為國產車的
經銷商們爭取更多的時間,以提高其服務管理水平。此外,分營還有助于中方保住在合資公司里惟一的“話語權”——營銷話語權。
果真如此嗎?所謂“沖擊”,是指國產車的價格嗎?事實上,進口車尚未合營,而國產車的降價大戲早已“你方唱罷我登臺”地演個不停了。國產車降價的原因眾所周知,降價是必然的、正常的,也是完全應該的。如果擔心這種“沖擊”,至少廣大的消費者不會贊同。
那么,“沖擊”是指市場占有率嗎?首先要搞清楚:進口車沖擊的對象是誰?是外方在華的合資產品嗎?這不等于自相殘殺嗎?顯然沒有道理。是沖擊民族品牌或其他外方的合資品牌嗎?實際上,到2006年6月,汽車關稅降至最低的25%之后,加上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等項,進口車仍將比其在國外的價格高出約三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民族品牌和合資品牌還競爭不過進口車,那還值得同情、還扶得起來嗎?不錯,上海牌轎車沒了,貴航云雀也奄奄一息了——但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市場競爭就是要
優勝劣汰嗎。
進口車當然會消化一部分市場需求。但那些一心購買“高檔原裝進口”的用戶,那些喜歡與眾不同、不愿購買大路貨的用戶,本來就不是國產車應該考慮的市場份額。除了爭奪這種“拾遺補缺”的細分市場之外,外方還會進口可能會成為中國主流產品的車型,但目的只是為了試探中國市場的反應,以便正確選定今后引進的車型。顯然,這些都是不足為懼的。
當然,從理論上講,銷售網點越多,銷量也會越大。如果允許進口車利用國產車的銷售網絡,肯定有助于進口車銷量的增長,并擠占一部分國產車的市場份額。但這種增長不可能是爆發式的、具有沖擊性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其一,進口車取消保稅政策之后,
經銷商的成本風險急劇增大,同時,進口車的銷售利潤也將隨著競爭的加劇而繼續下降。風險與利潤這一增一減,經銷商能不慎重行事嗎?其次,進口車不是蘿卜白菜,外方不可能不設一定的門檻。因此,進口車銷售網絡的擴張也是有限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無論是民族品牌還是合資品牌,現在早已今非昔比了。曾經火爆暢銷的
現代酷派跑車為什么會巨幅降價,不就是國產的
美人豹給逼的嗎。
奇瑞和
吉利不是開始走出國門了嗎。所以,不要以為國產車還像過去那樣不堪一擊。適當的自信還是必要的。
再說,就算實行“分營制度”又能怎樣呢?現有的汽車銷售模式,無論是交易市場、3S/4S專賣店,還是區域特許、單店特許,都普遍存在“掮客”現象:一些人專門尋找買主,再將買主領到經銷商處。一旦成交,即可從經銷商處領取“介紹費”。這種做法,對經銷商而言,比搞無店鋪直銷還省錢(不用付底薪);對掮客而言,是無本買賣。雙方各取其利,皆大歡喜。因此,即便堅持分營,進口車的經銷商完全可以動員國產車經銷商或業務員作自己的“掮客”,從而使渠道壁壘不攻自破。所以,“分營制度”不可能達到“狙擊”的目的。
關于“分營”可防止合資外方僅將中國作為傾銷地或組裝車間的想法,我不知道該怎樣評價——這早已成為了現實,又關“分營”、“合營”什么事呢?關于“分營”可促進外方對合資公司的資金和技術投入的想法,就更加令人困惑了:外商投資中國,是為了扶貧或助學嗎?
大眾、
通用等外商為何大幅增加在華投資?
皇冠、
佳美、
凱迪拉克等品牌為何落戶中國?這些與“分營”“合營”又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呢。
至于合資公司的“話語權”問題,專家們一致認為,在汽車貿易服務方面,我們與外方差距甚大。既然技不如人,為什么還要握住“話語權”不放呢?而且,中方握得住銷售話語權嗎?“銷售模式”應該屬于最重要的“話語權”,現在最流行的“3S/4S專賣店”模式,難道是中方提出來的嗎。
愛國者們說:要給
經銷商爭取時間,以便他們提高競爭力。但我們的經銷商們有這種自覺性嗎?看看他們這幾年是怎么做的吧:產品供不應求,置排隊的顧客于不顧,誰愿加錢就給誰優先提車;產品出了問題,顧客急得跳腳,經銷商們卻推三阻四地踢皮球……這些問題,如果不改變外部競爭環境,就算再保護10年20年,恐怕也難以改觀!關于汽車的銷售渠道及模式,汽車業發達的國家也還處于不斷地探索之中,并無一定之論。新的產業政策在這個問題上未予明確規定,我以為這是非常明智的:合營也好,分營也罷,悉聽尊便!有什么問題嗎?去問問
豐田吧。
豐田當然不會說三道四——
豐田正忙著為他的豪華品牌
雷克薩斯(
凌志)建設獨立的營銷渠道。而
凱迪拉克的銷售權,也肯定不會授予
上海通用現有的全體經銷商。任何一項具體的政策,都是在權衡各方面利害得失之后的一種取舍。因此,政策的制定,尤需兼聽則明、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