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中國汽車市場18年風雨的
夏利,必須克服雙重壓力:一方面要擴大銷售額,扭虧為盈;一方面要順應消費市場的要求,制定出更符合中國市場的營銷政策。
知情人士表示,隨著新品即將推出,夏利內部正在討論品牌營銷的具體方案,包括提高銷量、檢驗現有經銷網絡的市場承受力,以及
經銷商對市場的應變能力。
效法“國民車”模式?
對中國車市而言,夏利一直是其中最活躍的元素。
1999年,夏利第一個宣布其系列車型降價3000元至4800元,降幅達到6.88%。由此,中國汽車市場一直堅挺的價格開始松動,并波及到
桑塔納、
富康、奧托等同等車型。受此影響,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從下到上,
中級車、中高級轎車市場也出現大幅降價的行為。
彼時的評論認為,夏利此舉表明,其一向宣稱的“不降價”政策不過是一個“口是心非”的市場策略。正是憑借不斷創新的營銷模式,夏利一直保持著國內經濟型轎車領頭羊的地位,市場占有率超過30%。截至今年上半年,夏利單一品牌的產銷量逼近100萬輛,保有量在60萬-70萬輛。
夏利即將進行的“變身”計劃力塑中國“國民車”形象,其長遠目標無疑是要把“夏利”打造成中國的“國民車”品牌。也許是考慮到競爭問題,
天津一汽刻意回避了對這項計劃進行更多的解釋。在新車的發布會現場,其銷售公司的副總經理蘇連元在解釋此事時,也僅僅說新車目標是國民車,但在涉及具體內容時,卻不愿過多談及。
其實,“國民車”是世界汽車工業發展史上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它對一國進入汽車社會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他汽車產品無法比擬。其中最典型的是
福特的T型車和
大眾的“
甲殼蟲”,前者累計生產和銷售了1500多萬輛,后者更是高達2600萬輛,對于汽車普及所做的貢獻無人能及。
所謂“國民車”,就是真正為老百姓造的車。亨利.福特在成立汽車公司之初,便樹立了生產“平民車”的目標,要制造一種“農民買得起、可拆可裝的汽車,可以開著它去趕集,也可以用它來鋸木頭,耕地或碾磨糧食”;他的經營
理念就是要“更多,更好,更便宜”。在他的努力下,福特T型車的市場占有率節節攀升,1908年為9.4%,1
911年達到20.3%,1913年為39.6%,到1914年達到48%。1915年,公司銷售額突破1億美元,T型車成為美國“國民車”的代名詞。
二戰結束后,德國大眾成功地復制了福特T型車的神話,它生產的“甲殼蟲”成為彼時歐洲市場最流行的轎車。到最后一輛甲殼蟲下線時,這一車型共生產了2600萬輛,創下了單一車型產量的世界紀錄。同時,德國和整個歐洲也藉此進入了汽車社會。
盡管國內車市目前處于低靡時期,但是,中國進入汽車化社會的車輪且行且近,為汽車業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如何復制福特T型和大眾“甲殼蟲”的神話,自然是包括天津
一汽夏利在內的中國汽車業者的一個拂之不去的情結。從低端產品迅速進入廣泛性市場,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幾乎是現在世界頂級汽車公司的法寶。事實上,夏利不僅是中國目前產銷量最大的經濟型轎車,而且是最具平民化特質的自主品牌,也是爭做中國“國民車”最具優勢的選手。
因此,參與夏利“變身”計劃的一位人員坦言,“對福特T型車和大眾‘甲殼蟲’的發家史有比較多的思考,也不完全排除有一些‘模仿’的痕跡”。至于這個計劃的具體細節,在新車下線之后的經銷商方面,天津一汽夏利方面會給出具體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