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連續兩年的旺銷,領導機關和汽車行業信心百倍,國內外投資者一哄而上,“2010年前持續高速增長”充塞各種媒體。但是筆者在冷靜思考以后,覺得當前汽車行業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思想準備不足,對車市面臨形勢估計過分樂觀。
車市持續高速增長 不符合波動規律 先回顧兩件往事。其一是2000年,汽車工業沒有完成“九五”規劃指標(年產汽車270萬輛,實際完成206萬輛)。為什么?因為制定規劃時汽車市場處在“第4次擴張期”,1992年年增長率49.79%,參考當時增速確定平均增長率13.5%,但實施時偏偏遇上“第4次收縮期”,于是規劃“泡湯”了。其二是制定“十五”規劃時,處在“第4次收縮期”,提出2005年達到290萬輛目標,年均增長7%。討論時大家嫌低,改成320萬輛,年均增長9%,但實施時遇到了“第5次擴張期”,只用2年就把規劃超額完成了,2002年產車325.12萬輛!熬盼濉、“十五”汽車規劃為什么都嚴重脫離實際?原因相同:都是因為沒有認識中國車市存在著波動式發展規律。
汽車市場確實存在波動式發展規律,盡管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和認清它的規律性。中國車市1999年恢復兩位數年增長率,尤其是2002年進入高速增長期達到38.49%后,能不能在2010年前“持續高速增長”?以往4次波動周期沒有出現過“持續高速增長”,4次擴張期每次只有2—3年,有不少時間“低速增長”,4次收縮期出現多次“負增長”;這一次擴張期也許持續時間會長些,但能持續10—20年嗎?似乎缺乏必要的根據。有人認定我國國民經濟呈“持續高速增長”,汽車工業當然“持續高速增長”。他們忽略了以下事實:由1978年—2003年,我國國民經濟呈波動式高速發展,但從沒有發生過“負增長”,而汽車工業4次收縮期發生過多次“負增長”,兩者不盡相同,不能套用。說“中國汽車市場平均發展速度高”,這是事實,說“2020年前中國汽車市場持續高速發展”,這不符合車市波動規律事實。
筆者跟蹤觀察車市波動規律10余年,分別用年度和季度作為橫坐標作出波動周期曲線圖,發現第5次擴張高峰期出現在2002年,而且擴張系數,即汽車增長率與GDP增長率比值,最高值出現在該年4季度。2003年由于GDP較高,為9.1%,車市仍在高位運行,但汽車市場增速已經開始回落。分析2003年車市走勢,筆者認為除了肯定汽車市場總體運行良好以外,以下兩大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其一是轎車火爆,
商用車疲軟,兩者都很突出。轎車生產201.89萬輛,同比增長83.25%,轎車產量占汽車總產量的比重由34%增長到45%,成為拉動車市的主力。盡管如此,2003年已經出現增速放緩的現象:轎車季度增長率分別為111.7%→97.42%→73.48%→67.43%,呈逐季下降趨勢,由這種趨勢推測:2004年國民經濟如能繼續保持GDP增長率9.1%,則轎車市場仍可能維持高位運行,但增速進一步放緩,增長率30%左右;然而2003年上半年
商用車卻出現增速大幅回落,由2002年的31.33%降為6.57%,這是1999年以來少見的。到2003年12月底雖略有回升,但仍未完全扭轉這種低位運行格局,同比增長10.04%,這與國民經濟宏觀走勢不相適應。其次,轎車庫存量大幅增長,據報道,僅生產企業庫存已達13.6萬輛。
10月轎車產量8.6%,這還沒有包括流通企業庫存。這兩大問題不可忽視,汽車業應居安思危。
正負因素顯現 汽車業宜作兩手準備 2004年車市的走勢,首先取決于國民經濟宏觀走勢。如能保證GDP增長率在9.1%運行,車市有可能繼續興旺,產量繼續增長,增速進一步放緩,仍可在良好的狀態下正常運行,這是好的情況。但也應考慮不利因素:電力供應的緊張以及鋼材的漲價,對于整車廠和零部件廠都將帶來直接的影響,成品油價格的上升對汽車的消費也會有一定影響。另外一個壓力可能來自運輸的緊張。在出現成本上升、增速放慢的同時,各
廠商的產能仍然在加大,進入轎車領域的企業不斷增多。如果GDP在8—8.5%狀況下運行,汽車市場出現增幅大幅度回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筆者建議汽車業消除盲目樂觀情緒,面對現實扎扎實實地解決存在問題,促使車市向利好方向發展。
有人認為只要GDP保持在8%,汽車市場就會高位運行,這是一種片面認識。實踐表明:“汽車增長率遠大于GDP增長率”這種“擴張效應”,主要發生在GDP的“增長過程”中,并不完全取決于GDP增長率絕對值大小。以往4次波動期出現GDP增長率在達到9—12%時,由于GDP增長率回落,也會發生汽車市場增速大幅回落現象。2002年GDP為8%,2003年GDP為9.1%,增幅13.75%,汽車增長率卻反而由38.49%回落為35.2%。當前,誰能保證2004年GDP增長率一定高于或等于9.1%?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可能有稍微放緩之趨向,GDP的回落對商用車市場直接影響不可忽視。因此,鑒于當前車市走勢,汽車行業宜作兩手準備。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