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風聲傳出———《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很快要出臺了。
政府一直運用產業政策來推進、鼓勵中國汽車企業集團化發展,提出通過市場競爭形成幾家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力爭到2010年跨入世界500強企業之列。不得不密切關注的卻是,跨國公司在中國正在呈現集團化發展態勢,“三大跨國集團”雛形漸露。它們是:第一跨國集團———
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領導著
一汽大眾、
上海大眾和
大眾汽車
變速器(上海)有限公司等企業;第二跨國集團———
通用汽車(中國)公司,領導著
上海通用、柳州
五菱、上海通用東岳、
金杯通用等企業;第三跨國集團———
豐田汽車公司中國事務所,領導著
一汽豐田(包括長春、天津和成都基地)、
廣汽豐田發動機公司等企業。
集團化發展:會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曾幾何時,
一汽、東風和上汽共同擁有了一個響亮的名稱———三大集團。1994年出臺的汽車產業政策明確提出:“在2010年以前形成3~4家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和3~4家大型摩托車企業集團……”大約從那時起,人們常說,三大集團享受著國家的優惠政策。2001年,國家公布的汽車“十五”規劃正式提出,主要扶持三大集團發展。
那么,企業集團到底具有哪些特征?1994年產業政策指出:“實現自主開發、自主生產、自主銷售、自主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將要出臺的產業政策最新修改稿也有“具有統一規劃、自主開發產品、獨立的產品商標和品牌、銷售服務體系管理一體化等特征的汽車企業集團”的提法。
有關專家認為,所謂集團化發展主要指:要擁有自主的品牌和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具體體現在要擁有自己的研發、零部件采購、大總成制造、銷售服務等關鍵環節。
僅僅拿上述標準來衡量現在的三大集團,有的大集團恐怕就要主動退出了。因為單是獨立的產品商標和品牌這一條,上汽就沒有。盡管上海通用將引進的車型改進得很好,是合資企業本土開發的典范,但叫了中國名字的“
君威”、“
凱越”掛的卻是
別克的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