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頂尖的重卡企業不選擇合資?
近日國內外多家權威媒體都報道了美國的卡特彼勒將聯合納威司達與江淮汽車成立50:50的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將依托江淮汽車的現有生產基地,卡特彼勒和納威司達則主要以現金加技術的形式入股。
此次合作主要集中在中重型卡車和發動機領域,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合作的基本框架已經確定,僅剩一些細節問題需磋商。合資公司有望于9月份正式成立。隨著雙方合作的深入,不排除在其他領域進一步合作的可能。”
今年早些時候,卡特彼勒和納威司達簽署協議,建立一個雙方各持一半股份的合資企業,在北美以外的地區拓展全球商用卡車業務,初期側重在中國、巴西、俄羅斯、南非澳大利亞、和土耳其等國家。
中國顯然將是兩巨頭聯手拓展海外市場的第一站。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商用車市場的蒸蒸日上成為吸引兩巨頭加速布局中國市場的主要動因。納威司達發動機集團總裁杰克·艾倫此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稱中國在迅速發展,尤其是市場的增長速度對納威司達很有吸引力。
與江淮在中重卡領域合資,對兩個美資巨頭的好處顯而易見。而中國中重卡整車市場在出現中日合資(如廣汽日野)、中歐合資(如上汽依維柯紅巖、福田戴姆勒)之后,終于也要出現中美合資。而分析一下最近幾年中國中重卡市場的一些合資及各種合作形式,就會發現:
頂尖的重卡企業采取的都不是合資的方式
與外企合資的都不是頂尖的重卡企業,頂尖的企業采取的都不是合資的方式。
這里所說的"頂尖的重卡企業"是指一汽解放、中國重汽、東風商用車。這三大企業不僅長時間占據前三甲(雖然不同的月份或年份,三個企業的具體排名會有變化),與排在后面的企業明顯拉開距離,而且這三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銷量和市場份額差距越來越小。
它們在中國重卡市場上是最有實力的企業,但是與外資重卡巨頭合資的并不是它們,反而是重卡市場上近幾年增長迅猛的新秀,如福田歐曼;或者是一些原先的強項在輕卡等非重卡領域、但計劃加大在重卡領域發展的企業,如江淮;或者是一些原本就是以做重卡起家但因為歷史原因等處于競爭劣勢但期望重塑威風的企業,如紅巖。
而中國重卡市場最好的企業在與外資合作時,卻都沒有采取合資的形式,更沒有采取成立50:50合資企業的形式。中國重汽與曼合作采取的是以少數股權換技術的方式;一汽也沒在重卡領域進行合資(其與通用的合資只是在輕型車領域);東風與沃爾沃的合資談判長跑始終沒有定論(將來也很難有)。這些企業似乎在有意回避合資這種方式,或者即使不回避卻也很難談得攏合資。
為什么中國頂尖的重卡企業不選擇合資?
很簡單,它們不需要與外企合資。合資本身就是一種降低效率并稀釋利潤的方法,在開拓國外市場時可以采用,但作為熟悉市場環境的“東道主”企業主動提出合資,多說明這些本地企業實力實在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