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現代、悅達起亞集體放量 韓流再襲
曾經“風光一時”又“日落西山”的韓系車,在今年剛剛過去的7個月里,以良好的成績告訴人們:韓系車再次崛起。4月388輛、5月354輛、6月422輛、7月484輛……雖然地震、銀根緊縮等原因致使車市不太景氣,但北京現代各系車在成都地區的上牌量卻穩步上升,比去年同期增長近10%,伊蘭特更是躋身銷量前十強。
“兄弟”聯手 帶動“韓流”復興
“目前悅動、途勝現車都比較緊俏,部分車型需要預訂等候才能提車”,上周,記者走訪成都本地明嘉、鑫藍、港宏、華星卓越和建國等經銷店獲悉,悅動上市至今銷售一直異常火爆,“現在要想開走悅動必須要托‘關系’才行!”,明嘉現代市場部負責人開“玩笑”地說。
據悉,1至6月,北京現代實現164792輛的銷量,同比增長47%,增幅在眾多汽車企業中名列第二。其中,悅動成為當之無愧的功臣,4月上市實現11023輛銷量,5月,悅動跨入“萬輛俱樂部”陣營,實現12243輛的銷量,6月又創下14578輛的全新銷量。
今年前7月,伊蘭特也以75113輛榮獲單一車型銷量第八名。這表明北京現代今年4月推出的悅動+伊蘭特“兄弟連”戰略已經初戰告捷。經歷一年多沉寂之后,北京現代重回中國車市主流陣營,引領韓系車放量上揚。與此同時,東風悅達起亞上半年銷量達到74978臺,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2%,遠遠超出行業的平均增長水平。
經過去年一年的調整,受“寒流”影響至深的韓系車終于復蘇,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今年的市場表現,再次證明韓系車仍是車市中的重要角色。
練好“內功” 頻頻推新品
其實韓系車的回歸并非偶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面對在中國市場的節節下滑,韓系車進行了大的調整。
以北京現代為例,在生產設備方面,到2008年初,北京現代第二工廠一期工程已具備20萬輛的生產能力,二期工程達到30萬輛。在銷售方面,2007年10月,北京現代歷時半年的銷售大區調整完成。調整之后,各地區事業部和辦事處對于區域市場的決策權力明顯擴大,效率提升。“許多事情1分鐘內就可以拍板。”北京現代西南辦事處表示。
在產品方面,悅動經過本土化設計后,在具備綜合性能優勢的同時,9.98萬元—12.98萬元的定價也填補了北京現代最為重要的產品價格空間,而東風悅達起亞旗下首款兩廂車型——賽拉圖歐風亦是如此。同時,在日前揭曉的2008年度J.D Power美國市場新車品質滿意度調查(IQS)中,在最受矚目的“緊湊型轎車”組中,現代伊蘭特位列第三,超越豐田卡羅拉和福特福克斯;而在“次緊湊型轎車”組中,現代雅紳特也超越豐田雅力士榮獲季軍。
東風悅達起亞銷售本部副本部長王敦明表示:“為了降低成本,我們制定了投放產品本土化、營銷策略本土化、配件采購本土化的三大策略。投入巨資興建第二工廠,就是實施本土化策略的重要一步。”
多套“利器” 力助銷量超越
企業內部的整頓、生產的本土化以及新車的推出,是今年韓系車卷土重來的重要推動力。同時,韓系車長期以來在中國市場樹立的高性價比形象,也為其夯實競爭力增加了一個重要砝碼。
在同等排量、參數相近的情況下,韓國車要比歐美和日系車便宜很多,高性價比優勢今后還將是韓系車的競爭利器。保修期長也是韓系車的一大優勢,近期,北京現代的產品大多有10年或10萬公里的質量保證期。此外,韓系車的車型比較豐富,目前現代和起亞在華合資企業的生產能力都已經達到100萬輛以上,與大眾、通用、豐田等合資企業不相上下,如果產能完全釋放出來,各個車型會在細分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北京現代高層人員向記者透露,今年北京現代將產銷目標定在38萬輛,比去年提高了50%以上,東風悅達起亞計劃銷量目標也鎖定為20萬輛,足見韓系車對其產品的信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