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uto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現在的中國汽車業喜歡神話,或許現在很多人還沉浸在去年中國汽車取得的“輝煌成就”:全年產銷汽車400萬輛,連續三年井噴,合資企業大行其道。同樣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遍地車展也開始了造神論,首當其沖的是備受矚目的2004年北京國際車展。原因是有著強大的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和汽車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去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生產國和第三大汽車消費國后,北京國際汽車展受到國際汽車企業的重視。所以北京車展的目標是繼底特率、東京、日內瓦、巴黎、法蘭克福之后成為世界第六大車展。
要成為世界性的大車展,需要強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和強大的汽車制造業這兩個重要因素相當重要,這里想討論下中國現在是否具備這兩個條件,中國二十年的合資之路是成功?是失敗?是進化?是退化?自主品牌是是充要?還是次要?還是必要?
汽車工業為中國的支柱產業
汽車工業第一次被中國政府明確為支柱產業是1986年。1986年4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年)》提到:“把汽車制造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按照高起點、大批量、專業化和聯合發展的原則,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形成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湖北第二汽車制造廠、濟南重型汽車制造廠以及軍工部門等汽車制造基地,同時改建擴建一批技術比較先進的汽車零部件專業化生產企業。“
從那以后,政府在政策上對轎車領域給予了特別的注意。1987年8月,國務院北戴河會議明確建設一汽、二汽和上海3個轎車生產點。此后,進一步認定轎車生產應按“高起點、大批量、專業化”的原則,重點抓好零部件生產及相關工業,加速提高國產化率。1988年,國務院在《關于嚴格控制轎車生產點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轎車生產部局的“三大三小“戰略,即國家只支持一汽、二汽和上汽3個轎車生產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廣州3個轎車生產點(三小),而不再批準任何其他的生產點。惟一的例外是軍工系統的奧拓和云雀。1989年3月發布的《產業政策要點》把已經批準的轎車項目列為國家重點支持項目。此后,1990年國務院頒布《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和1994年頒布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仍然沿著相同思路,嚴厲限制定點企業之外的進入者。當然,這些政策在現實中并沒有得到百分之百的執行,因為行政審批制度總是具有人為的靈活性。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末,1994版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越來越不適合中國汽車發展的需要,無論是在政策上還是具體實施過中出現了不少分歧,新的政策出臺的呼聲非常的高。在新的產業政策里,汽車工業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是最核心內容,并且會提升為拉動中國新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之一。業內人士透露,相比1994的“老”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新《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至少有15大“要點”將引起業內震動,而業界一直關心的進口車、國產車兩網是否合一,2007年50%市銷產品擁有自主品牌等內容則并未提及。15大要點分別是:
1、鼓勵提高市場集中度,首次鼓勵企業跨入世界500強企業
2、鼓勵自主品牌開發,2010年前形成若干馳名品牌
3、鼓勵形成新的大型汽車集團,10%是底線
4、整車企業中方仍必須控股
5、鼓勵跨國收購外資汽車企業
6、汽車企業禁止買殼賣殼,建立退出機制
7、新能源、小排量汽車獲鼓勵
8、鼓勵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
9、汽車項目投資門檻拔高到20億元
10、2005年起保稅區禁止開展進口車保稅業務
11、鼓勵私人投資停車場
12、鼓勵二手車流通
13、鼓勵汽車信用消費
14、本土產汽車首次明確要標注產地
15、新增行政事業性收費將禁止
從這十五大要點來看,中國汽車高層相當煞費苦心,以最大限度的支持鼓勵自主品牌開發,形成中國汽車競爭力,努力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也只有這樣汽車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