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第八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在京城揭幕。展出面積之大,參觀者之多,則是近年在此舉辦的其他展會無法相比的。有媒體對此稱,它從一個側面詮釋了中國汽車產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輝煌。
記者不是業界專家,對中國汽車領域里的方方面面不敢妄加評斷。但對此番高論,記者實在不能與之茍同,因為這說過了。
車展前夕,北京一家知名的調查公司作了一個“第一次購買是選擇新車還是舊車”的專向調查。在被訪問者中,有78%的表示選擇新車;有12.5%的表示選擇舊車;剩余的表示不確定。
對這一組數據,不知道有關的主管部門能做何評價?但從這一組數據中,記者發現了一個可能是制約我國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問題。
據資料顯示,在歐美、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舊車年交易量都是新車的2到3倍,舊車消費遠遠高于新車消費。如果說在國外目前是二手車打造了汽車市場的消費主流,這話一點也不為過。
近幾年,國內也有了許多上了檔次的舊車交易市場。但舊車的消費低于新車的消費,正好與歐美國家相悖。
是國人比洋人錢多嗎?不是!是國內舊車比國外舊車少嗎?也不是!問由尋根,導致上述汽車消費問題產生的根源,記者以為正是我們自己的二手車交易市場。
按照有關部門的最新解釋,目前舊車交易只能在指定的場所,由指定的機構進行。言外之意,國內二手車交易市場是一個壟斷性極強的政府托管機構,它缺少市場運行所真正需要的機制和法則。
有專家對其壟斷性給予了深刻地剖析。
一是“過戶權”如同“緊箍咒”。新進入者無論采取何種形式經營,都要到指定的交易市場去“過戶”,沒有給用戶開具舊車交易發票的權力,你做得再大,也只是個經紀人,而不是真正意義的舊車經銷商。
二是競賽者加裁判員。目前中國舊機動車交易市場的管理部門,多是從政府部門“脫鉤”而來的,利益鏈條依然存在。而目前舊機動車的評估定價機構,皆是附屬舊車交易市場的一個部門,沒有第三方的評估機構,商業誠信和公平很難做到。
由此,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一個充滿“病態”的舊車交易市場在不停地延續著。
專家分析指出, 用戶由舊車市場而進入新車市場,是世界汽車市場的共同特點。舊車市場的繁榮,是新車市場發展的基礎。而中國舊車交易的滯后,勢必將制約新車市場的發展。
打破壟斷,放開舊車經營,已是刻不容緩。而如何具體進行市場運作,那是主管部門和行業機構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在這里,記者只想說:如果在不遠的將來,國內二手車市場發育完善了,舊車交易量上去了;如果在不遠的將來,國內也出現一個二手車市場展覽會,與汽車展一樣壯觀;那才是中國汽車制造業迎來的真正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