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夭折的紅色汽車 4款國產經典轎車
海燕微型轎車:國內微型車的鼻祖
海燕微型轎車可以說是新中國微型轎車的鼻祖,但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與自身暴露出得不足,最終沒有投入量產。
與上海SH760同時研制,但最終沒有量產
海燕250型敞篷版小轎車 1958年生產的滬客580型 上海SK720型微型轎車
1958年,為了迎接新中國成立10周年,上海汽車修造廠(上海客車廠前身)聯合了幾家汽車生產企業開始研制一款經濟型轎車,主要是為了替代當時滿大街的三輪車,既要保持三輪車靈活輕便、走街串巷的優點,又要解決三輪車行駛不穩、勞動強度大的缺陷。同年10月份上汽就研制出了代號為滬客—580型的雙缸對置風冷四沖程汽油機微型汽車,這就是海燕的前身。1959年2月起,上海客車廠開始在原型車的基礎上,加以適當改進而投入試生產,并命名為海燕CK730。但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油耗高、故障多、壽命短等問題,最終于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65輛。
到了1960年,微型車的項目仍然在進行,提出了“盡量簡化結構,降低成本,適當照顧舒適與美觀,不要求與小轎車比,行駛范圍為上海市內及近郊”的試制基本要求。根據這個方針,他們拋棄了原有的設計,采用了吉林工業大學的設計方案,開始研制SW710型微型汽車,各項參數比較先進,并適當照顧舒適性和外表的美觀。發動機采用了風冷四沖程汽油機,后置式、發動機橫放后,軸線與后橋平行,使用單輪驅動,省略了差速器,獨立前懸掛,轉向機用蝸桿凸指式,制動系改進為自動調整間隙式,車身方面也隨著總體布置的改變而作相應改進。并開始進行小批量試生產,共生產100輛,其中51輛給市出租汽車公司作營業性試運行。這100輛也是SW710的最終產量,因為該車自身存在的嚴重問題如故障多、噪聲大、乘坐空間過小等原因,之后沒有再生產過。
海燕SW710型轎車的整體尺寸為2940×1430×1360mm,外觀新穎流暢,并增加了一些裝飾性的零件,車身側面的進氣口還有鍍鉻裝飾,車身結構采用雙門三廂式,發動機后置,前艙放置備胎和油箱,車門面積很大,后排乘客可以輕松上下車,車身結構為當時十分先進的承載式車身。發動機為四沖程風冷式,排量0.298升,最大功率13馬力,曲軸箱居然采用了鋁合金材質。其驅動形式也很特別,采用了左后輪單輪驅動,省去了復雜的差速器。變速器采用了3檔手動變速器,前懸架為4連桿獨立懸架,后懸架為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架。
從海燕SW710的參數看,其設計與同時代的菲亞特500系列類似,但與同級別的國外微型車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它還是作為出租車完成了一個階段的使命。它的曇花一現說明了當時我國的汽車生產企業也開始重視微型車的研發,并且市場有一定的需求,但終因為技術含量低,可靠性差而不幸夭折。海燕牌轎車的誕生標志著新中國轎車生產多元化的開始,但是它也像當時很多轎車一樣,停留在試驗階段,沒有大批量生產。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以上四款車型都早早“夭折”了,但他們作為新中國探索汽車之路的基石,完成了各自的歷史使命,讓我們記住他們吧。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