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第一年,中國汽車界面臨關稅降低、進口配額增加、競爭主體多元化的復雜形勢,外國汽車巨頭也想爭奪中國這一世界上最后一塊巨大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汽車界緊緊抓住難得的機遇,加快了聯合重組與國際合作的步伐,一年內重組合資的重大動作接連不斷,不僅一汽、東風、上汽三大集團連出重拳,而且北汽、吉利等企業也出演了合資重組的好戲。經過這一系列的合縱連橫,中國汽車正在甩掉“散亂差小”的帽子,逐漸形成“3+X”的全新格局,并進入蒸蒸日上的快速發展期。
2002年中國汽車界合縱連橫,進入快速發展期
●名詞解釋
“3+X”=一汽、東風、上汽三大集團+廣州本田、重慶長安、南京菲亞特、浙江吉利、哈飛集團、昌河集團、華晨汽車、北京現代等其他重要組成部分
三大集團一身許幾家合資重組空前活躍
今年的汽車業可謂空前熱鬧,不僅車市在年初的大降價后引來持續全年的火爆行情,而且在汽車行業內,聯合重組、合資合作的事件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從年初的東風、起亞、悅達三家重組“東風悅達起亞汽車公司”,到11月末的本田廣州出口基地順利獲批,一年內汽車界重組合資的重要新聞多達十幾個。
在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一汽、東風、上汽三大集團始終起著主導作用,對汽車行業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一汽先是與天汽強強聯合,“一汽夏利”新鮮出爐,接著又與豐田牽手合作,皇冠轎車落戶天津。東風先與日產簽署協議,以171億元打造新“東風”,接著又和法國PSA集團提升合作,標致轎車重回中國。上汽先聯手通用入主柳州五菱,欲造中國微車巨無霸,后又斥巨資參股通用大宇,塑造國際性大公司的嶄新形象。
那么,為什么今年的重組合資達到空前活躍的程度呢?首先,中國加入WTO以后,汽車工業面臨國內外兩個方面的競爭,迫切需要做大做強,以增強競爭能力。其次,國外汽車巨頭既想盡快進入中國市場,又無法繞過中國不允許設立外國獨資汽車企業的政策壁壘,所以只能在國內尋求合作伙伴。而三大集團由于國家的重點扶持,無論是經濟實力、研發能力、技術水平,還是享受的政策優惠,都是其他企業難以比擬的,所以國外大集團都紛紛向三大集團招手,三大集團也樂意一身許兩家甚至三家。還有一點,就是今年車市的火爆給國內外的汽車企業打了一針強心劑,巨大利潤的誘惑使他們都身不由己地爭先恐后。
劃時代的“天一合作”國內重組尋求優勢互補
今年國內汽車企業最大的重組案當然非“天一合作”莫屬。6月14日,一汽、天汽聯合重組簽字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被稱為“中國汽車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原因在于本次重組采取股權轉讓方式,天津汽車集團公司將其持有的天津汽車夏利股份有限公司84.97%股權中的60%即夏利公司總股本的50.98%轉讓給一汽。與此同時,天汽集團公司還將其下屬華利公司所擁有的75%的中方股權全部一次性轉讓給一汽集團公司。這樣,一汽和天汽的聯合就突破了原來國有企業間簡單的資產劃轉、合并的辦法,采取以優良資產進行重組的方法,降低了聯合改組的成本,真正實現了優勢互補。
一汽雖然是國內汽車界老大,但它在微型轎車方面還是空白,而天汽由于夏利的成功在經濟型轎車方面已形成很強的優勢。一汽通過與天汽的聯合,將使一汽產品線擴展到微型轎車領域,使其產品的競爭力大大增強。同時,天汽也可依傍一汽雄厚的實力在資本投入、產品研發方面得到提高,提升自己的品牌與產品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兩家民營汽車企業吉利和杰士達今年也進行了并購,杰士達的美鹿轎車業務由吉利接管,杰士達則主營摩托車業務。這兩家有淵源關系的企業以一種理性的方式進行了整合,實現了雙方的優勢互補。
史無前例的東風日產合作國際合作帶來全新模式
在中國汽車這個發展還很不成熟的行業,尋求與外國大公司在資本、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與合作始終是提升國內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法寶。今年在這方面邁的步子也最大,一汽與豐田、東風與日產和標致-雪鐵龍集團的合作都是經典之作。
9月19日,東風汽車公司與日本日產汽車有限公司NISSAN簽署了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協議。雙方將組建新的“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并在新公司中各持50%的股份。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投資171億元人民幣,其中東風投入的85.5億元全部以實物資產和相關子公司的股權形式實現,日產將直接投資人民幣85.5億元10.3億美元,以獲得50%的股份。另外,日產還將在2006年以前投資200億至300億日元專門用于中國產品的開發。
東風和日產的合作被媒體稱為“史無前例的合作”。這是因為,從歷史來看,中國汽車業近20年來基本是依靠與國外大汽車公司的合資合作發展起來的,但合作的方式基本上是雙方基于某種車型的簡單合資,外方出讓技術,中方生產銷售,并非完整的企業,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與持久競爭力仍沒有得到根本的提高。而日產不僅將給東風帶來其全球范圍內的豐富的產品,其中包括“陽光”在內的6款乘用車型,以及它在復興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獨特的管理經驗和85.5億元人民幣的直接投資,而且,這次合作與以往的國際合作最大的不同在于,新的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并沒有另起爐灶,而是完全利用東風現有的存量資產,合作雙方試圖通過這種全方位、深層次的合資,用日產先進的管理經驗來重新鍛造東風這個國有老企業,把東風培育成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能夠生產全系列的卡車、輕型商用車和乘用車產品的汽車制造商。因此,可以說東風與日產的合作在汽車界開創了一種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它都具有示范意義。
“3+X”格局橫空出世中國汽車告別“散亂差小”
經過一年來的聯合重組、合資合作,效果是明顯的,尤其是在轎車領域,汽車產品得到極大豐富。神龍的愛麗舍、天津豐田的威馳、北京現代的索納塔、海南馬自達的福美來等一批合資廠的新車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老百姓在這些重組合資中真正得到了實惠。而對于汽車行業,它的影響就更為深遠。
經過這些合資與重組,國內汽車企業的整體實力得到了增強,企業的規模效益更加凸現,尤其是受益最多的三大集團在國內汽車業的地位更加穩固。據統計,今年1至10月,全國汽車生產263.15萬輛,同比增長34.85%。全年汽車產量可望達到315萬輛,遠遠超過去年233萬輛的產量,中國汽車產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有望由去年的第8名躍升到今年的第5名或者第6名。轎車生產86.08萬輛,同比增長48.63%,銷售90.81萬輛,同比增長51.73%,全年有望突破110萬輛。而轎車的四大骨干企業上海大眾、一汽-大眾、上海通用和神龍汽車今年都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在行業內的優勢地位更加突出。
因此,有程遠等專家提出,中國轎車領域已形成了以一汽、東風、上汽三大集團為主導,以廣州本田、重慶長安、南京菲亞特、浙江吉利、哈飛集團、昌河集團、華晨汽車、北京現代等為重要組成部分的“3+X”的嶄新格局。這一格局的形成表明中國汽車已經告別“散亂差小”,一批初具國際競爭力的汽車集團正在崛起。晨報記者楊鈞
2002備忘
今日關鍵詞:汽車重組
3月29日,東風汽車公司、韓國現代起亞汽車集團和江蘇悅達集團簽訂重組合資協議,組建“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
5月28日,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與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在漢城簽署協議,雙方以對半投資形式成立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
6月5日,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通用汽車中國公司和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在廣西南寧舉行三方合作項目簽約儀式。11月18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6月14日,一汽、天汽聯合重組協議在北京簽署。
8月20日,浙江吉利集團并購上海杰士達集團旗下的轎車類資產。
8月29日,中國一汽集團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簽署全面合作協議。
9月19日,東風、日產50年長期合作協議簽署。
10月13日,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出資5970萬美元收購通用大宇汽車科技公司10%的股份。
10月25日,東風、PSA集團(標致-雪鐵龍)簽訂全面合作協議。
11月23日,由日本本田、廣州汽車公司和東風合資在廣州出口加工區建設的HONDA轎車出口基地項目建議書獲得中國政府的批準。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