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奇瑞代工克萊斯勒對誰有利?
編者按:車市里來風云變幻,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車市新聞,我們應該如何解讀?與其在是是非非內糾纏不清,不如聽聽PCauto如何“有一說一”:
有一說一系列 | ||
太平洋汽車網 www.1000gaozi.com |
率先披露與奇瑞合作生產小型車消息的克萊斯勒,近日又對外透露更多合作細節:基于待發布的奇瑞平臺,雙方設計師將通力合作,開發出帶有克萊斯勒集團獨特設計風格的小型車。
此一消息讓不少人感到疑惑:合作開發車型,豈不超越了OEM代工和ODM貼牌生產的范疇?
先代工后合資?
其實,奇瑞與克萊斯勒的合作計劃,并不僅僅限于OEM代工和ODM貼牌生產。據業內人士介紹,雙方計劃合作生產的車型多達6款,代工和貼牌生產只是雙方的淺層次合作部分,在此之后,雙方還有可能取得更深層次的合作,包括車型的合作研發,技術和零部件的共享支持。
當然,前期的合作方式仍將是相對簡單的代工和貼牌生產。其中,第一款合作的車型很可能是來自奇瑞A1平臺的S12,由奇瑞自主研發,由克萊斯勒提供技術支援。由奇瑞來銷售的S12將懸掛奇瑞自己的標記,提供給克萊斯勒銷售的S12則很可能會懸掛道奇的公羊標記,銷往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歐洲以及可能選定的其他全球市場。這就是ODM貼牌生產方式。奇瑞A3平臺的產品也很可能會以ODM方式供應給克萊斯勒。
在奇瑞S12之后,道奇新近研發的小型車Hornet大黃蜂,也很可能會成為雙方合作生產的車型。在這款車型的合作中奇瑞很可能將只負責生產,不負責銷售,因此,Hornet掛上奇瑞標記的可能性非常小。即使國產Hornet會銷往中國國內市場,也只會由克萊斯勒另行建立銷售網絡。這就是OEM代工生產方式。
至于更深層次的合作,諸如車型的共同研發等,則確實超越了代工和貼牌生產的范疇,很可能要通過合資才能實現。據奇瑞內部人士透露,奇瑞與戴-克仍在探討成立制造和銷售兩大合資公司的可能性。其中制造公司部分,奇瑞與戴-克的合資股比可能為6:4,而在銷售公司中則可能為4:6。
克萊斯勒想得到什么
拋開懸而未決的合資問題不談,克萊斯勒找奇瑞來代工生產小型車,其訴求與原因何在?很顯然,油價上漲后全球市場、尤其是北美市場對小型車的需求增加,是克萊斯勒在小型車領域尋求發展的根本原因。
目前克萊斯勒仍有70%以上的銷售收入來自油耗高的SUV、皮卡和小型貨車。這個比例是美國汽車行業最高的,缺少小型車也使得克萊斯勒在高漲的油價面前顯得非常脆弱。據財報顯示,2006年第三季度克萊斯勒虧損近15億美元,相當于每賣出一輛車虧損2600美元,創下近年來的虧損新高。
但是制造小型車,又并非慣于生產高檔車的戴姆勒-奔馳,以及慣于生產大排量車型的克萊斯勒所擅長,這一點從SMART的連年虧損中便可看出。而且美國市場對小型車的需求雖有所上漲,畢竟還是相對較低,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成本又很高,很難形成規模效應。這就迫使戴-克不得不從代工等途徑尋求突破。
實際上,與奇瑞的合作并非是克萊斯勒代工生產的第一例。在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銷售的道奇Attitude,實際上就是由韓國現代所生產的06款Accent,只不過貼上了道奇的公羊標記,由克萊斯勒來負責銷售和售后服務。而由現代印度工廠所生產、比Accent更低一級的現代Atos,也會貼上道奇標記,銷往NAFTA等指定地區市場。
代工和貼牌生產能幫助克萊斯勒迅速進軍小型車市場,并降低制造成本,走出虧損泥潭。而奇瑞在生產成本方面,比起韓國現代等廠家也更有優勢。據悉,戴-克希望能把奇瑞和它的全球小型車市場的戰略捆綁在一起,并承諾將奇瑞作為其小型車的制造中心。“與奇瑞成為合作伙伴,意味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解決了克萊斯勒集團想要發展小型車市場,并獲益的問題”,克萊斯勒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湯姆·萊索達對媒體表示,“這種供應伙伴關系是新的業務模式的一部分,使我們雙方能夠更加便捷地引進新產品,減少資金投入。此項合作意向反映了全球汽車市場的現狀,也反映了戴姆勒·克萊斯勒在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的需要”。
奇瑞能得到什么
為國外品牌代工生產,對于中國的汽車企業而言,顯然有著諸多的利好。否則也不會出現東南、北汽、奇瑞等多家中國企業,共同競爭克萊斯勒小型車合作項目的局面。
首先,最直接的好處便是消化過剩的產能。中國的汽車企業在產能競賽中大興土木,設計產能已遠遠超越了當前市場的實際需求,大量閑置的生產能力與人力資源亟待消化。給國外品牌做OEM,則正好為這些閑置產能提供了出路。另外,代工生產的盈利風險相對較小,雖然利潤率可能很低,但獲利幾乎是必然的。這對于那些尚無合資項目、盈利能力低下的汽車企業來說,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再者,國內汽車企業給國外品牌代工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和進步的過程。在代工生產的過程中,國內企業可以接觸到國外的質量控制方法,學會如何使產品達到國際水平;有充足的時間和條件去吸收掌握國外的技術,有利于研發屬于自己的技術;而且,在與跨國集團的合作過程中,自主企業能學習到先進的品牌經營和管理方法。
具體到奇瑞汽車來說,由于自身產品缺少品牌優勢、質量也尚難跨越歐美市場門檻,單憑一己之力很難打開海外市場。與克萊斯勒進行代工合作,有助于奇瑞深入了解歐美市場的各項準入標準,掌握海外營銷知識和經驗,為日后自身品牌進軍海外打下基礎。尤其是在奇瑞和美國夢幻公司的合作破裂之后,與克萊斯勒的合作機會就顯得更加珍貴。
當然,為國外品牌代工并非只有好處,代工生產一向都是雙刃劍,也有其弊端所在。其中,最大的弊端便是主動權操縱在他人之手。以奇瑞和克萊斯勒的合作為例,代工生產的規模越大,所占用的資源就越多,留給奇瑞自主品牌的產能空間及其他資源就越少。而奇瑞越是依賴于代工業務,也就越容易受制于克萊斯勒。比中國更具成本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并非不存在,印度、南美和非洲都有不少汽車代工企業,假若奇瑞的代工規模已經很大,而克萊斯勒又找到更合適的合作伙伴而決定轉移生產,對于奇瑞來說將是非常巨大的打擊。
據悉,克萊斯勒有意要擴大合作范圍,與奇瑞進行全面合作,而奇瑞方面則遲遲未予答復。不愿受制于人應是當中最大的原因。
至于合資問題,外界則抱有更大的憂慮。因為合資與代工相比,其對企業自主熱情的壓制更為顯著,對自主能量的侵蝕更具毀滅性。拋開外方對企業內自主品牌的種種制肘不說,中方也很難壓抑自己對利潤的追逐。逐利性是企業的原罪,當合資車型所創造的利潤要比自主車型高得多時,企業的發展資源就會向合資項目傾斜,強大的短期利益就會壓倒長遠的自主品牌發展。這樣的規律,在一直熱衷于合資、卻在自主方面無所建樹的國內大汽車集團身上,已經得到了驗證。當然,奇瑞與克萊斯勒的合資短期內還不會實現,現在談來為時尚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