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汽車產銷量的高速增長,打破了多年來我國汽車產業投資觀望的僵局,幾大集團紛紛增資,國外汽車集團也加大在華投資力度和進度。面對汽車產業的這種態勢,有關部門和業界人士開始擔憂:汽車產業投資過熱了!不久前,國務院委托中汽協會對汽車產業投資情況進行專項調查,以便采取應對措施。
我國汽車產業投資究竟過熱了沒有,應該進行全面地分析,不能僅憑短期的計劃投資增量來下結論,否則將扼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良好勢頭。
超高行業利潤透視競爭不足
由于近幾年主要的汽車整車投資項目,集中在轎車板塊,因此,所謂“汽車投資過熱”就是指“轎車投資過熱”。但從目前我國轎車的生產規模、產能利用率和轎車銷售利潤率來看,我國轎車市場面臨的不是“投資過熱”,而是嚴重的競爭不足。
目前涉足轎車領域的生產企業,已建成的生產規模約為206萬輛,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生產規模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建成的,如天津夏利、一汽轎車、上海大眾等,這些企業的生產設備有的已經過時,甚至接近于報廢,從嚴格意義上講不能完全計入有效產能。
另外,一汽大眾在上個世紀90年代花費111.3億元才建成15萬輛的生產規模,而近幾年一部分企業卻僅用幾億至多20多億的投資,就形成5萬甚至十幾萬的生產能力,如廣州本田、北京現代、吉利、奇瑞、悅達等,這部分企業的生產能力是否達到其聲稱的規模,尚有待考證。
扣除虛稱的轎車生產規模,目前我國有效的轎車生產能力約在180萬~190萬輛。而今年1~8月,在受到非典不利影響的情況下,全國轎車產量達到了124.65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89.7%。按照去年前8個月產量占全年產量的比例折算,今年的轎車產量將達到213.35萬輛,大大超過了有效生產能力的水平,因此2003年轎車產量將超過各企業的生產規模之和。
[1][2][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