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激發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產業活力
“入世”前一度被稱作是諸多產業中最令人擔憂的汽車產業,反而成了“入世”后最令人興奮的產業。中國汽車市場完全放開后,汽車行業不僅沒有被逐年增大投資的外國同行所嚇倒,倒是使我們自己的生存能力在加強。
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在出口量上已經連續數年超過進口,另外,在全球所有汽車巨頭爭相在中國設立工廠的前提下,誕生了諸如奇瑞、吉利、華晨、長城等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國力量。更有上汽、南汽斥資六七千萬英鎊收購英國羅孚,這是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所以,不能簡單地把加入WTO看作是老外攜帶著資金、技術、人才來搶我們的地盤了,應該更看重加入WTO同樣給我們帶來了走出去的機會,在全球市場面前,中國汽車企業和跨國品牌將不分你我,同臺競爭。
入世激發汽車業活力
不過,可喜的是,我們看到,加入WTO以來,我國汽車業可以說是飛速發展著,總結起來就是發生了七大深刻變化。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一直受到高度保護的中國汽車業,充分利用過渡期保護措施,壯大自己、增強競爭力,促使中國汽車業發生了七個方面的深刻變化。
一是汽車產銷高速增長。比如,2007年我國全年生產汽車888萬輛,比2003年產量444萬輛翻了一倍,比加入WTO前翻了兩番。這其中的增量主要是乘用車,成為帶動我國汽車增長的主要力量。
二是汽車產品結構更加合理,乘用車比重大幅提高,目前乘用車已占全部汽車產量的80%左右。
三是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如今,一汽、東風、上汽等十大汽車企業產銷占全國的近九成,十大轎車廠家產銷也占全國轎車總量的九成。
四是汽車行業的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
五是新產品不斷推出,尤其轎車新產品最多。
六是汽車產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長。汽車產品出口甚至已經占據了很多自主品牌的主要利潤來源。
七是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加入世貿以來,以三大汽車集團為核心,全面開展聯合重組、合資合作。已進入的汽車跨國公司,紛紛增資擴股,延長合作期限;未進入的跨國公司積極謀求進入;隨著整車跨國公司進入,配套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也紛紛進入;非汽車行業企業大舉進軍汽車行業;民營資本、民間資本參與國有汽車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國有汽車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的步伐。
不過,雖然兩年來我國汽車工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整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尚有較大差距。一是新產品研發能力仍然十分薄弱,汽車零部件生產基礎有待加強;二是主要汽車企業規模較小,汽車行業“散、亂、差”依然嚴重;三是自主品牌少,過分依賴外國品牌;四是汽車消費環境亟待進一步改善。
進口汽車沖擊并不明顯
更值得欣慰的是,在加入世貿組織前所想象的“狼來了”的嚴重情景在之后并沒有出現,幾年后,人們看到,進口汽車對我國汽車市場沖擊并不明顯。
根據當時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對汽車產品將實行3年過渡期保護措施。回顧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被認為可能受沖擊最大的汽車產業,由于應對得當,進口汽車嚴重沖擊國內汽車產業的情況并未出現。
這是因為,有關部門在遵守承諾的前提下,對汽車整車進口采取了積極的引導措施,避免了整車的過度增長,同時促使進口汽車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使進口汽車成為國內汽車市場有益的補充。
實際上,一直以來,進口車就沒有在中國汽車市場中占據主要的位置,始終是起補充作用的。進口轎車在市場中的位置基本上是國內不能生產的車型,主要是一些高檔、豪華、有個性的豪華車。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中,開放汽車市場是談得最艱苦的內容之一。經過努力,中國汽車產業爭取到了寶貴的3年過渡期。即從2002年至2004年繼續實行汽車進口的配額許可證管理,汽車及其關鍵件的進口配額在2000年60億美元的基礎上每年遞增15%。同時,逐年降低汽車進口關稅,整車關稅從2001年的70%(排量3升以下)和80%(排量3升以上),降到2006年7月1日的25%。
在關稅大幅下調、進口配額逐年增加的情況下,有關部門認真分析承諾內容和我國汽車產業的承受能力,以及如何利用以履行承諾為契機來促進國內汽車工業發展。提出了有序競爭、優化結構、保證滿足國內生產需要的思路,有效化解了加入世貿組織可能對我國汽車工業的沖擊,同時擴大了跨國汽車集團對中國的投資和誘發了國內汽車消費需求的“井噴”,把對進口汽車的需求轉移到了對國產汽車的需求。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兩年以來,一直受到高度貿易壁壘保護的中國汽車工業,通過政府有關部門有效管理和產業界的共同努力,營造了逐步、有序開放的市場環境,為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汽車已非幼稚產業
目前,雖然中國汽車業受到高油價、高成本壓力,但中國汽車工業的前景依然樂觀,在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期間,產銷規模增長仍是中國汽車業發展的主流。
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居民消費結構正由衣食為主向住行為主過渡,國內對汽車產品有著巨大的需求。自從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以后, 嚴格保護多年的中國汽車市場開始大舉對外開放,長期受到抑制的汽車消費出現“井噴”行情,私人消費成為汽車市場主體。中國的汽車產銷由2000年的200萬輛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888萬輛,年均增速高達24%左右。
而未來2008年汽車市場在2007年全國汽車銷量達到888萬輛的基礎上,仍將會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從宏觀經濟環境和政策看,政府仍將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著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方面,汽車的主導地位極其重要。
從市場需求看,目前中國每1000人擁有不到50輛汽車,而全球平均水平為120輛,美國為750輛。中國很多家庭還沒有第一輛汽車,汽車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另外,隨著中國汽車制造技術水平的提高,其優越的性價比優勢逐步顯現,中國汽車對海外市場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強。
由于世界格局轉變,加工工業逐漸向后發達國家轉移;也由于中國具備地域廣闊、政治穩定、社會繁榮、工業基礎相對較好、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綜合優勢,中國汽車工業目前向前發展的趨勢還會持續10至15年,甚至20年。
中國汽車產業在加入世貿組織時是最讓人擔心的幼稚產業,現在已經發展成汽車生產大國,正在邁向汽車強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工業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合資合作的典范。
從30年前開始,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汽車市場,與中國企業組建合資公司。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合資合作帶來的不僅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和市場的迅速擴大,更重要的是通過合資合作,中國汽車企業學到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汽車工業的整體水平得到了質的提高。
近年來中國汽車工業自主創新取得重大進步。自主品牌也有了飛躍性的發展。中國市場上,自主品牌和外國品牌的汽車產品共存共贏,互相促進,使消費者得到了真正的實惠。越來越多的中國老百姓,正在享受汽車帶來的高品質生活。從人均GDP逐年增長中可以預見,人們對于汽車產品的需求依然旺盛,市場還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