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車洪流沒有加快交通速度,卻污染、堵塞、毒化著城市。巨大的停車場侵吞了街心公園,無休止的道路擴建蠶食了城市的劇院、藝術館、綠茵場……”這是一位社會學者對汽車社會到來的擔憂。應該說,這已經成為我國部分城市的現實寫照。
日前,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說,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消費國、第三大汽車生產國、第一大汽車潛在市場。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汽車社會。
大眾汽車消費時代的到來,對社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汽車產業本身。它對人們的生產和出行方式、居住選擇、城市和鄉村結構、生活方式、休閑方式、消費結構、商業模式都會有所改變,進而影響到就業結構、社會關系、溝通方式、活動節奏,以及知識結構、文化習俗等。正如經濟學家梁小民所說,汽車是耗油大戶,有節約能源的問題;汽車的行駛需要道路,引起空氣污染,有環保問題;汽車引起交通擁堵,是汽車的立法與道德問題;汽車產業政策的核心是中央與地方的利益博弈問題;汽車的生產涉及民族經濟發展與自主創新這樣的大問題;汽車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如何保護消費者的問題,等等,既有物質文明問題,又有精神文明問題。換言之,建立和諧社會所涉及的問題,幾乎都體現在了汽車上。
所以,我們不能再僅僅局限于經濟學的產業視角,而必須從“汽車社會”的角度來全面看待和反思已有的汽車發展思路和有關政策,充分認識汽車社會的巨大成本,做好進入汽車社會的準備。
不過,坦率地說,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對汽車社會的到來還沒有做好心理上的調適以及文化、政策和管理上的準備。原因可能是中國的汽車社會來得有些迅猛。以北京為例,汽車發展到100萬輛,用了近20年時間,而從100萬輛到200萬輛,卻用了不到6年的時間,從200萬輛到300萬輛則只用了4年時間。所以,對于汽車數量膨脹引起的交通、能源、環境等問題,都是一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類的短期適應性的政策調整,其對汽車的管理尚未脫離“自行車”的水平。特別是沒有從長期和戰略高度設定清晰而富有遠見的汽車產業的戰略目標,并試著去處理政策引導與居民自主選擇、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汽車消費與能源環境、大眾汽車消費與基礎設施以及社會進步等汽車社會必然要面臨的全局性重大關系。
至于民眾,則普遍存在著“擺闊氣”、“愛面子”、“顯身份”的消費心理,鄙視小排量汽車,演繹富人生活方式,助長汽車奢侈攀比之風。交通部門的統計也說明,酒后駕車、超速行駛等違章行為,是釀成車禍的元兇。大眾汽車消費的背后如果沒有汽車文明,汽車社會的到來只會促使更多悲劇的發生。
如果我們沒有在基礎設施、城市規劃、公眾教育、環境保護、消費引導等方面形成一套應對措施,汽車產業越是發展,汽車數量越是龐大,其對社會的負面作用越大。當前的問題是,面對汽車社會,我們還有很多地方很懵懂,有很多環節很滯后,有很多政策需要及時跟進。一句話,我們亟須做好應對汽車社會到來的必要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