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次有關自主品牌的高峰論壇上,有汽車界老總和某大學的知名教授都指出,國家有關汽車節能環保方面的法規推出過快,這對國外大公司有利,卻有可能限制自主研發。這位教授非常形象地說,每個新的標準推出以后,往往是外資企業先賺一把,最高興的是外國公司。
比方說我們要推出國Ⅲ標準,博世最高興;我們要提倡節油,德國大眾馬上拿來它的TSI節油的發動機。而商務部發布新的燃油限值標準后,被淘汰的落后車型卻絕大多數是自主品牌。因此,他們呼吁政府要對自主品牌進行切實保護。
如果不看有關媒體的報道,我真的很難相信,居然還有專家在抱怨我國的環保法規推出得太快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環保法規要遠遠落后。歐盟國家早在2001年就開始實施歐Ⅲ排放標準,而我國直到今年的7月1日才開始在全國推行相當于歐Ⅲ的國Ⅲ標準。2005年歐盟就開始推行歐Ⅳ標準,而我國最早推行國Ⅳ的北京也要等到2008年才能實施。因此,雖然我們國家在節能減排、綠色環保方面的立法步伐在加快,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當然,我們承認,國家更高標準的環保法規的推出,首先是會讓一些國際性大公司獲益。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最先進的專利技術,我們的環保標準在其他發達國家早已實行多年,他們直接拿過來就可以獲利,并不需要新的研發投入。但是,這也是我們為了提高環境質量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眾所周知,隨著這幾年汽車行業的迅猛增長,城市里的汽車保有量急劇增加,汽車排放污染已成為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據研究,城市大氣中,61%的一氧化碳、87%的碳氫化合物、55%的氮氧化物都來自汽車廢氣排放。因此解決汽車排放對環境污染的危害,已成為世界各國汽車界最重要的研究課題?梢圆豢鋸埖卣f,正是排放法規的日益嚴格,促進了世界汽車技術,尤其是清潔柴油機技術、混合動力技術以及氫能源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
相比之下,我國汽車界在節能環保方面還處在跟蹤階段,尚無在國際汽車界有影響的突破性成果。而我國政府不斷提高的排放與節能法規,則像日益收緊的緊箍咒,不斷鞭策著國內企業改進技術,盡快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因此,從長遠看,這對增強自主品牌的競爭力是非常有益的?靹t難免有優勝劣汰,一部分企業或產品因達不到新標準而退出市場,但這對汽車行業的整體健康發展是有利的。
說到底,更嚴格的環保法規的推出,最受益的是飽受汽車尾氣之苦的老百姓,是我們已被嚴重污染的自然環境,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與這個大目標比起來,讓外國人掙點錢,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