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做大”一直是國資委的核心命題。2007年起,中央汽車企業將在國資委和國家發改委的敦促下開始完成這一命題。
1月5日,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迎來了與中央企業負責人的年度之約。面對159家中央企業的一把手,他說:“第一個任期已經結束,給了你們三年時間,讓你們自己調整。現在是第二個任期,如果有困難,我們來幫你們調整。”
在此半個多月前,國務院轉發了《國資委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指導意見的通知》。《通知》的調整意圖很明確,中央企業的國有資本將向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等七大行業,以及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等行業的重要骨干企業集中,以保持國有經濟在這些領域的控制力。
為使這一思路落地,李榮融當日在國資委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表示:“除了中央企業自愿重組,還將以出資人的意志為主導,依法推進中央企業聯合重組。”李榮融給出的加速重組時間是2007年。
國資委權威官員告訴記者:“汽車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這一領域國有經濟要有較強的控制力。我們不僅要求央企要成為重要骨干企業和行業排頭兵,而且還要求央企在2010年到來時,能為成為世界一流汽車企業打下堅實基礎。為此,國資委推動汽車行業國有資本的重組是必然的。”
通過重組這個減法,使國有企業的數量降下去,規模和競爭力提上來。有此打算的何止國資委。
即將公布的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對目前汽車產業的組織結構就有這樣的定義:汽車企業集團競爭優勢不明顯。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不同主管部門各自為政、自成體系,作為出資人代表,對國有汽車企業擁有絕對控制力,是此原因的根源。
為此,國家發改委也曾通過各種途徑強調國有汽車企業的重組問題。去年,國家發改委分管工業的副主任張國寶,在一次會議上曾公開表示:“中汽的一家大企業,下放到一個地方省后至今困難很大,當初為什么沒有下放給一家大集團?汽車業要鼓勵兼并重組,并以結構調整帶動發展。”
很明顯,推動汽車行業國有企業間的聯合重組已成國資委和國家發改委的共識。最新頒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就在政策上為骨干企業以產權為紐帶、以產品為主線、以規模經濟為目的的聯合重組鋪路。
此次,國資委之所以旗幟鮮明、大刀闊斧地對國有資本進行重組,按李榮融的話說,是因為我們已經做好了前期準備。
“今年央企重組全面鋪開,是因為我們對重組模式的相關研究已相對成熟。” 國資委的這位官員對記者說。
據介紹,國資委將敦促有關央企參考相關重組模式,加快重組進程。原則是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全面開花。2007年,央企重組可能主要以強強聯合、以強并弱、同類合并、縱向集結等4種方式展開。
目前隸屬于國資委直接或間接管理的汽車企業有一汽、東風、長安、哈飛、昌河、沈飛日野、西安西沃等。那么,汽車行業的央企將以什么形式重組?
“汽車行業可能會依托一兩家大型汽車集團,對其他涉及汽車業務的集團重組,這可能是最好的方法。”國資委研究中心有關專家認為,未來汽車企業之間的重組,國資委傾向于“同類合并”的重組方式。
利用重組地方國資企業,加強主業競爭力,也將成為央企重組的新思路。
分析人士預測,未來汽車行業央企與地方國企的重組,將逐漸成為央企戰略布局的重點。在這種重組中,由于是兩個出資人,所以主要依靠市場的作用。
對于央企下屬的汽車類企業重組并購,有關分析人士指出,要看央企主業定位與下屬汽車類公司業務是否符合,如果兩者業務無一致性,在做強主業的方針下,這些公司被重組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這些公司的業務發展對央企總體而言沒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成為包袱,則被重組的可能性也很大。
由此可以預見,在國資委和國家發改委的雙重推手下,汽車業重組大潮即將到來。
除了自愿重組外,還要以出資人的意志為主導推進聯合重組。在強強聯合、以強并弱、同類合并、縱向集結等4種方式中,國資委更傾向于汽車企業采用同類合并的重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