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就帶給了人們一份令人振奮的消息:2006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700萬輛,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市場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汽車消費國。與此同時,700萬輛的銷售規模意味著中國汽車工業也走上了更高的發展平臺,到達了由“汽車制造大國”到“汽車制造強國”的轉折點。
乘用、商用兩條腿走路大集團規模優勢明顯
轎車一日千里,商用車不急不徐———用這句話形容2006年的汽車市場應該說還算貼切。2006年轎車的增長速度令人稱奇,甚至有業內人士再次用“井噴”來形容。2006年我國汽車消費結構進一步調整,轎車銷量首次占到我國汽車總銷量的53%,穩居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商用車始終不急不徐、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商用車產銷形勢依然保持15%左右的產銷增速,能夠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
2006年我國整車企業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大型汽車企業集團的經濟效益普遍趨好。從統計數據來看,2006年1~11月我國整車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10.4974億元,同比增長52.07%。如此高的增幅是近年所罕見的。其中,2006年一汽和上汽不僅超過了百萬銷量,而且實現了較高的利潤增長;此外,東風、廣汽、長安、中國重汽、北汽等大型汽車企業也都保持了較高的贏利水平。
自主品牌市場優勢顯現
2006年國家推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改善了汽車消費環境,促進了小排量汽車的銷售。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顯示,我國1.6L及以下排量轎車占據了2006年市場主導地位,而我國的自主品牌轎車在這一市場領域的優勢也逐漸顯現出來。
從自主品牌的發展環境上看,龐大的中國市場會持續保持著對經濟型車輛的旺盛需求。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來看,2006年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占有率繼續提升,自主品牌乘用車2006年累計銷售214.67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1.47%;其中自主品牌轎車累計銷售98.28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25.67%。
與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壯大起來伴生的另一個結果是,我國汽車出口屢創佳績。奇瑞、哈飛、長城、華晨……中國的汽車已經開始駛入發展中國家、乃至歐洲等世界汽車發達國家。據全國海關汽車商品進出口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1~11月,我國汽車商品累計進口總額18..66億美元,同比增長39.50%;出口總額255.16億美元,同比增長43.04%。其中,2006年1~11月,累計進口各類汽車(含底盤)20.17萬輛,同比增長40.42%;同期,累計出口31.16萬輛,同比增長1倍多。尤其是中國轎車自主品牌出口從被動變為了主動,預示著中國汽車企業在海外與國際巨頭交鋒對決的時刻正在臨近。同時,我國汽車出口猛增與奇瑞、長城、哈飛、華晨等自主企業加快出口步伐不無關系。其中,2006年奇瑞汽車累計出口突破5萬輛,蟬聯乘用車出口榜首;哈飛汽車實現出口3.5萬輛;長城汽車出實現出口3.05萬輛。這些自主企業均以超過50%的增速大踏步地走出國門,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
政策導向倚重大集團進行資產重組
根據國民經濟總體增長態勢和2006年汽車市場的增長勢頭,2007年中國的汽車工業仍將保持15%的增長,預計年產銷量將達到800萬輛。
但是,量的積累并不是令人欣慰的全部;顯然,國家認為,汽車工業質的變化更為重要。2006年年底,國家發改委頒布了《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這個調整意見被業界認為是2004年頒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補充版,但是它比以往的任何一份文件都要來得直接和明確。發改委力圖通過六項措施,對目前汽車行業發展過熱、產能過剩、企業重組以及自主品牌的發展等多種問題進行宏觀管理和調控。
這份《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指出,自主品牌轎車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目前自主品牌仍然存在利潤率低下、競爭力不強以及開發能力薄弱等諸多不足。因此,各地政府主管部門要把企業研發能力建設和自主品牌培育列為重要考核指標,努力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培育自主品牌產品。
從目前來看,2006年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27%。自主品牌正在竭力與外資品牌平起平坐,再加上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不遺余力,2007年國內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能夠占到三分之一,將是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雖然已經實現了700萬輛的目標,但我國汽車工業的集中度依然很低,年產百萬輛的企業不過兩家,年產萬輛的企業倒有一大批。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汽車工業仍將不斷上演資產重組的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