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龍永圖先生的一語“中國汽車業根本不需要自主品牌”引發了強烈爭議。我認為,龍永圖此話的核心意思沒錯,如果我們沒有斷章取義地曲解或借題發揮的話。
洋品牌充斥了市場,但也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龍永圖先生并不是說自主品牌不重要,而是反對刻意地、不計經濟代價地、用計劃經濟的手段和思維去制造自有品牌的做法。這正如我們都希望劉翔跑贏,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限制優秀選手參賽或給劉翔吃點“補藥”一樣。
在計劃經濟年代里我們的品牌都是自主品牌,民族品牌,但我們又收獲了什么呢?改革以后,洋品牌充斥我們的市場,但我們的平均社會福利水平和產出水平卻有了奇跡般的飛躍,靠的是什么,經濟自由,是我們的人民獲得了從事經濟活動的自由,他們身上的“經濟枷鎖”被打碎,他們的創造力被釋放出來的結果,所以,政府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保持中立,市場經濟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凡是市場能夠解決的問題,政府就不要插手!
沒有企業甘心永遠做別人的打工仔
人們認為自主品牌是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是可以利用這個自主品牌獲取巨額利潤,而不只是賺一點加工費,這種觀點很流行,但不完全正確。首先,有市場競爭力(影響力)的品牌是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的結果,品牌的確立是付出了極大的經濟代價的,你看看那些國際性體育比賽場地周圍的廣告牌,哪一塊是免費的、便宜的?所以我們下次再看到類似“一架波音飛機換我們幾億件襯衫”報道的時候,就不要太憤憤不平了,飛機可不是靠縫紉機這樣簡單、廉價的設備能夠制造出來的,人家一家公司的研發投入往往比我們一家公司的全部營業收入還要多好幾倍。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資源利用效率,現代化的先進企業很讓人興奮,但當我告訴你在那些領域的投資收益率常常比在一個路邊修鞋鋪的投資效率還要低時,你作何感想?
第二,正如龍先生所說,我們不能為品牌而品牌。有些人總是給(民營)企業家上課,批評他們沒有“遠大志向、甘心做別人的打工仔”,你都看出品牌的好處了,難道企業家會看不到嗎?其實,等我們的企業把先進技術掌握了,管理經驗積累起來了,資本積累起來了,我們就會搞產品、技術升級,就會搞研發,就會增加產品附加值,就會打造自己的品牌了,有誰比商人更喜歡利潤呢?
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使我們所控制的經濟資源能夠獲得最優的配置效率、最優的利用效率,就一個(處于絕大多數的競爭性領域的)企業來說,和別人合資收益率高就合資,獨資收益率高就獨資,能夠賣個好價錢、而又發現了更好的商業機會就賣掉,然后再進入更有利的投資領域。怕就怕有些企業打起民族主義的大旗為企業自己謀福利,為自己缺乏市場競爭力找救命稻草,若真是為了全民族的福利,就應該埋頭苦干,把你所控制的那部分經濟資源利用好,好不好的標準就是能否在自由、開放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勝利。
放下品牌心理負擔,積極參與世界經濟分工
就某個具體的產業來說,我們要根據我們的資源優勢來發展和調整我們的產業結構,現在已經不是那個關起門來“獨立自主地發展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的年代了,我們要,實際上我們已經參與到世界經濟分工體系中來了,我們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現在是美國的兩倍了,所以并不是什么東西我們都要生產,都要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都要有自己的有世界知名度的自主品牌。在那些我們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部門,隨著資本的積累,技術的提高,研發能力的提高,自然會誕生出我們的有競爭力的自主品牌,這是不爭論也會自然出現的結果。那些極度渲染“如果我們有一天喪失掉所有的自主品牌,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無比可怕”的文章,是一種文學創作,它提供不了有價值的見解。
說實話,我倒是常常自以為是地認為,只要政府下決心消滅行政壟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管理能力,提高市場的自由度,擴大人民創造財富的自由,以我民族的智慧、創造性,以我民族對財富的渴望與迷戀,真正需要為自己未來擔心的、真正需要為自己品牌擔心的恐怕不是我們,而是那些被恐怖“小說”作者描述為難以戰勝的發達“狼”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