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元在種種不利消息打壓下連續三個月對美元匯率下跌,跌幅近11%。由于人民幣實行“緊盯”美元的匯率政策,因此歐元相對美元的下跌也意味著歐元相對人民幣的貶值。但歐元下跌的利好消息并沒有在近期的國內進口車市場帶來歐系進口車的明顯降價,相反卻出現了進口車價格整體逆匯率走勢上揚的現象。
記者從上海進口車市場了解到,近期包括寶馬、奔馳在內的多款歐系進口車價格均有小幅上揚,上漲幅度普遍在2萬-3萬元左右;相對而言,日、韓車系漲價的車型不多而且漲幅也不大。例如,寶馬325由原來的59萬元漲到了62萬元;雪鐵龍C5也漲了1.3萬元。而為寶馬新7系上市讓路的老7系價格也有小幅度上升,可能與老7系停產后供求關系緊張有關。
據業內人士分析,歐系進口車價格逆匯率上揚可能與原材料成本的持續上升有關。在原材料方面,去年一年鋼鐵成本增加了差不多55%,油價則漲到目前的近60美元/桶。
除了原材料漲價因素,國內進口車市場的政策變化也是歐系進口車漲價的一個重要原因。據上海經銷商透露,與去年進口車市場較為普遍的交納訂金的“代銷”方式不同,今年進口車經銷商普遍被要求貨到付款。在巨大的資金壓力下,很多經銷商減少了進口車的數量,并且上調了車價。而更多的經銷商正在觀望包括進口車落地征稅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規定,從2005年起,所有進口口岸保稅區不得存放以進入國內市場為目的的汽車。該政策使進口車商的經營風險和成本增大。一位經銷商表示,2005年起所有進口車到關7天內就必須納稅、報關、提車;而此前我國對進口汽車實行保稅政策,進口車到港后先存放在保稅區,經銷商等到買主或匯率合適時再交稅出庫,資金壓力及風險都不大。“落地完稅”政策的執行,使進口車經銷商經營成本及風險加大,漲價在短期內也就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