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即便如通用這樣把全球研發中心搬至中國,也并不意味著中方就能高枕無憂。作為中國首家中外合資的汽車研發中心,泛亞汽車技術中心的研發成果不可忽略,但中方對于關鍵性技術的掌握仍十分有限。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是通用汽車與上汽集團于1997年成立的。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泛亞汽車技術中心分別完成了麒麟、鯤鵬兩大
概念車的制造,同時也將“
賽歐”和
別克“
君威”的改造任務接手并順利投產。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汽車關鍵部件的設計上,該中心取得的成果卻寥寥無幾。由于研發多數集中在車型的改裝和內飾的調整上,中方實際掌握的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其實并沒有多少。
另外,從各個合資汽車公司投入研發的費用來看,我們也只能得出沮喪的結論。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一款普通
乘用車的整車設計費用就達到幾億美元,而中國的研發中心不管是東風、戴姆勒-
克萊斯勒還是
本田、
豐田,一般的投資也就5億元人民幣以內。單從投入資金來看,與國外動輒數億美元的研發中心相比,目前國內的研發中心可謂相形見絀。因此,國內合資公司建立的研發中心是否具有整車研發能力就值得置疑。用雷雨成的話說:“合資公司興起研發熱,表面上看是響應中國自主開發的政策,然而到底中方能從中學到多少核心技術,卻不得而知。”
當然,外資公司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盡管更多地是從自身利益角度考慮,但客觀上也有益于我們汽車工業的發展,應該充分肯定他們的積極一面。例如今年6月,通用汽車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投入21億人民幣資金,建設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國際標準專用試車場;同時把通用亞太區總部從新加坡遷至上海。此外,國內第一套虛擬開發設施也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建成。這套應用世界最先進數字開發技術的虛擬開發設施投入使用后,將極大地縮短泛亞的產品開發周期,迅速提高泛亞的整車本土開發能力。
總而言之,外資汽車公司在中國本土掀起研發熱,與過去外資方對研發避而不談、對于核心技術“堅守不放”相比,那肯定是大大進步了。我們不能指望合資汽車公司的40億元研發資金能治愈中國汽車技術之痛,但作為合資企業中的中方,應當把握外資對技術研發出現轉變的良機,把國外“拿來”的技術轉化為自己的技術,為自己所用,這樣,最終才有可能治愈“技術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