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是中國加入WTO的起點,也是中國汽車產業歷史的新紀元和轉折點。中國汽車產業突然間成為顛覆世界汽車市場格局的新興力量,創造了世界汽車產業歷史的神話!
中國汽車市場創造的奇跡,讓所有參與者欣喜若狂。政府贏得了巨額稅收,投資者贏得了高額回報,客戶贏得了更大滿足,企業贏得了高速發展,員工贏得了高薪……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但是,我們還能為世界汽車產業史留下更深的中國印記嗎?雖然中國汽車產業擁有了令人眩暈的發展速度,但是,我們并沒有看到伴隨這種大發展而萌生的
知識財富,我們還沒有把創造奇跡的物質成果升華為管理思想、方法和文化。一言以蔽之,我們還沒有為已經發生的市場變革、產業變革和即將發生的企業變革做好充分的精神準備。
(一)應作為經濟帶動力最強的中國汽車產業,還沒有在中國經濟變革中發揮產業領導作用。
首先,中國汽車產業在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不突出。經歷亞洲金融沖擊的中國經濟,在加入WTO前后重回增長路徑,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也
超越了決策者的戰略認識。但受制于行政主導的產業管理模式,中國汽車產業沒有抓住這個極佳時機,成為領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未能引導社會資源朝著最有利于自身發展方向進行有效整合,產業目標和核心要素反而被部門利益、地區利益無謂耗散,國家汽車產業的戰略地位讓位于區域經濟發展目標。
其次,中國汽車產業的經濟實力在現有統計體系下仍然不夠強大,不論是產業GDP還是創造的就業機會,都不足以支撐它應有的領導地位。
第三,汽車核心企業在社會經濟中缺乏強大的影響力,中國汽車企業缺乏對中國企業群的市場號召力。中國汽車企業希望進入世界500強企業行列,希望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企業,但我們感覺不到中國汽車企業應該散發出來的、領導中國產業發展的使命感。企業的使命決定企業的未來成就。只有優秀的企業領導者才能定義企業使命,看到企業未來,推動企業服務社會、面向市場、創造價值。沒有卓越的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企業家,就不會存在有影響力的中國汽車企業。
(二)中國汽車產業和企業缺乏清晰的發展戰略。
中國汽車產業政策能否成為真正的產業發展指南,取決于它對產業發展的前瞻性認識,取決于它對產業參與者利益訴求的有效表達,取決于產業管理模式的開放性。我們知道,戰略視野決定戰略適應力。沒有寬闊的戰略視野,戰略本身就會出現偏差。但中國現行汽車產業政策的出發點,很難說是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它提高了市場準入門檻,損失的是培育更具競爭力的企業的發展機會。企圖在逐步開放的市場環境下延續傳統的競爭格局,不符合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樣,企業的戰略如果僅從地方利益和行政利益出發,而不是站在世界、國家的舞臺,將只會束之高閣。
國際汽車
廠商在中國的戰略卻毫不含糊:抓住時機,按照中國游戲規則獲取超額市場利潤;等待時機,按照國際游戲規則清除中國競爭對手。中國汽車產業迅速擴張,國際資本迅速切入,企業合資規模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企業從經營者轉變為投資者,逐步失去對名下企業制造資源、服務資源的控制力。
(三)中國汽車產業還沒有創造出快速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的商業模式。
過去的20年間,中國汽車產業時常糾纏于自主發展的民族汽車產業與兼收并蓄的合資發展汽車產業兩種模式之間。最終,合資模式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的主流,但我們逐步發現,中國之路與巴西之路殊途同歸。我們沒有從“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思路中汲取造就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生力量,反而處處受制于跨國企業的全球戰略。
奇瑞等自主品牌雖然開創了立足國內、面向國際的發展道路,但自主還沒有成為中國主流汽車企業群的自覺行為。
當暴風雨來臨的時候,原有的一切平靜將被打破,風險隨處風起云涌,
優勝劣汰的殘酷競爭將露出崢嶸。中國汽車產業正處在蹉跎歲月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