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出口和一個夢圓的開始
近日,國內外許多媒體爭相報道了一則消息———
奇瑞汽車公司與美國夢幻車輛公司(VisionaryViecles)在蕪湖簽署了汽車出口協議。雙方計劃從2007年開始批量向美國出口
奇瑞汽車,年銷售目標為25萬輛。在新年的車市,這則消息猶如巨石激浪,一時間議論如潮。
國人之所以為奇瑞汽車出口美國激蕩著,是因為如果這則消息屬實,奇瑞就成為第一個真正走上國際競爭舞臺的中國汽車企業,人們從
開拓者的背影中預見了中國汽車圓夢之日。然而,在歡欣鼓舞的同時,很多人也憂慮重重。奇瑞這個剛剛起步的中國汽車公司是否真的具備了白手起家開墾北美市場的能力,能否一肩擔起中國汽車走出國門的重任?
帶著問題,我們采訪了奇瑞汽車公司,希望能全方位了解奇瑞進軍美國市場合作計劃簽署的始末。
機遇敲門———夢幻主動謀求合作 美聯社1月2日的報道中稱,紐約夢幻車輛公司首席執行官馬爾科姆.布里克林宣布,他們已經與奇瑞簽訂了合同,2007年開始奇瑞將出口美國25萬輛汽車。
雖然,作為民族品牌扛旗者,奇瑞多年來一直占據著中國汽車出口的榜首地位,在伊朗進行CKD合作項目,與馬來西亞ALADO公司合作建廠,開了中國自主品牌轎車技術轉讓和海外建廠的先河。然而25萬輛這一數字已經遠遠超出奇瑞去年一年的總銷售量。也因此,國內媒體對奇瑞出口持懷疑態度的不在少數。人們擔心奇瑞能否最終構建這一宏大的藍圖。
而據奇瑞公司透露,他們的信心恰恰來自他們的合作方———夢幻汽車。奇瑞遠征美國市場由夢幻一力促成。去年4月,夢幻車輛公司通過郵件與奇瑞國際公司取得聯系,稱他們從美國CNN電視臺、《紐約時報》等媒體的報道中對奇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奇瑞國際公司項目經理張華的安排下,夢幻公司
總裁布里克林偕同美國愛倫投資公司有關人員和技術專家,輾轉來到安徽蕪湖奇瑞工廠參觀、考察。參觀后,他們對奇瑞的發展潛力十分看好,并主動提出與奇瑞合作出口汽車到美國的設想。雙方經過10多個來回的互為考察及談判,夢幻打動了奇瑞。10月,雙方在
上海就合作關鍵問題進行了10多天談判,雙方主要領導及有關技術專家、律師都參與了最后的談判。2004年12月16日,在安徽蕪湖奇瑞工廠,雙方最終簽署了這項“令人震驚”的出口協議。
根據協議,奇瑞從2007年開始批量向美國出口汽車,夢幻將擁有奇瑞5款新車在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分銷權。夢幻將在得到奇瑞的認可下,組織建立250個規范的轎車銷售網點,年銷售目標為25萬輛以上轎車。首先可能銷售的5款車型為2006年即將在國內投產的S12,在去年
北京車展上露面的Newcrossover及代號為B21、B22、B23的車型。
全球落子———美國只是擴張第一步
在這項“令人震驚”的計劃中,奇瑞表現出來的態度顯然比夢幻要謹慎一些。在夢幻看來,像日本、韓國汽車進入美國市場一樣,中國汽車早晚也將來到美國。奇瑞正具備了打入美國市場、走上國際競爭舞臺的實力。他們希望抓住與奇瑞合作的機遇,與第一個拓荒者共同分享開墾市場所帶來的利益。25萬輛的宏偉目標,也是他們對奇瑞的允諾。
而在對奇瑞進行采訪的過程中,奇瑞上下反復強調這一數字只是目標,實現目標存在一定困難。他們將銷售權釋放到對方手里,也希望憑借夢幻在北美市場的銷售經驗(夢幻車輛公司曾經把日本
富士斯巴魯、南斯拉夫yugo車型引進到美國市場)來規避敗走麥城的風險。畢竟對于被
雪佛蘭、
本田、
豐田等眾多品牌爭食的低端市場,奇瑞的優勢尚不明顯。
而如果第一步的出口計劃順利完成,奇瑞也已經布好了下一步的棋子。
此前有媒體刊發報道稱,奇瑞與夢幻公司將建立合資公司,在美國建立研發、生產基地生產奇瑞汽車。奇瑞公司以技術、產品和現金形式占據合資公司60%股份,而夢幻則將投入2億美元的資金以及地皮等資產擁有合資公司40%股份。在雙方的合作中,奇瑞方面負責生產、技術研發等,而銷售部分則由夢幻公司全權負責。然而,本刊在采訪奇瑞國際公司項目經理張華時據其透露,雙方確實有建立合資公司的另一項合作計劃,但該合資公司將建在蕪湖。據說,奇瑞與夢幻建立合資公司一事正在等待國家有關部門審批,一旦通過審批,雙方合資公司將在中國注冊并投入巨資在蕪湖建立研發、生產基地。夢幻車輛公司也將參與研發、生產。
有專家認為,奇瑞以短短7年時間,從一個底子薄弱的民族企業發展到現在有十幾款車型的開發能力,并占據中國汽車出口量半壁江山,開中國自主品牌技術轉讓和海外建廠先河,這次出口北美如果成功,標志著我們的民族汽車工業將真正走上國際舞臺。
而據奇瑞公司副總經理周必仁透露,整車出口美國并不是奇瑞的最終計劃,他們的全球擴張計劃是要把車賣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第一步打入中東、南亞、東南亞市場,在這些地方進行整車生產;第二步改進目前技術以符合歐美有關法規,以便將奇瑞汽車出口到歐美市場;而下一步不排除在歐美生產并銷售奇瑞汽車。目前,他們的全球擴張計劃正在逐步落實,與巴基斯坦等國的談判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奇瑞能否成為豐田第二?
此前有消息透露,奇瑞汽車從2007年開始將在北美市場售車,年銷售目標25萬輛。1月2日,國外某報曾報道,這次擔任奇瑞汽車在美國全權銷售代理的紐約夢幻車輛公司總裁馬爾科姆.布里克林表示:“我把奇瑞看成是第二個
豐田。”
美國是公認的汽車王國,在汽車王國里賣車,無疑是“班門弄斧”,到目前為止,也只有日本豐田將這把“斧頭”耍得精彩絕倫。作為一個中國民族品牌,奇瑞能否像布里克林說的那樣成為第二個豐田?能否在美國的土地上烙下中國汽車的足跡?答案也許可以從豐田拓展美國市場的案例中去找。
豐田一開始到美國并不是一帆風順。1957年,豐田第一批兩輛
皇冠車運抵加里福尼亞時,受到美國媒體廣泛關注,不少顧客也紛紛打電話詢問哪里能買到汽車。一開始的熱烈反應使豐田產生錯誤估計,在國內開足馬力生產,準備迎接大宗訂單,但是生產線很快就被迫停了下來。皇冠車在細節方面確實表現出獨一無二的優越性,但也有許多方面不適應美國消費者的習慣和需求。到1958年底,豐田在美國只賣出287輛汽車;1960年,豐田被迫決定暫停向美國出口轎車。第一次進軍美國市場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評點:相對當年的豐田,成立只有7年多的奇瑞公司,無論企業規模、技術實力還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都要稍遜一籌,再加上如今市場競爭激烈程度日益加劇,2007年奇瑞產品進軍北美市場時,也可能會遭遇與豐田一樣的“水土不服”,何況“25萬輛”并不是個小數目。“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奇瑞若要進軍美國市場,對此應做好充分的準備。
經過第一次失敗,豐田便開始潛心研究適合美國市場的產品,為此做了大量而細致的市場調查。5年后,豐田東山再起,一舉推出全新產品可樂娜,當年在美國的銷量就達到3000多輛。此后10年,豐田在美國不斷擴展市場份額,至1975年已成為美國最大的汽車進口商;到1980年,豐田汽車在美國的銷售量已達到58000輛,占美國進口汽車總量的25%。
評點:豐田5年之后獲得的成功,是產品策略的成功。從豐田一開始的失敗中可以看出,將車直接砸向市場的做法顯然行不通,而美國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市場,簡單地砸產品就更加行不通。如今志在進軍美國車市的奇瑞公司也一樣,只有推出滿足美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美國市場才能認你“奇瑞”的賬。
豐田曾憑借“精細生產方式”創造了非凡的成就。據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豐田銷售額增長6.3%,售出186萬多輛車,并超過
福特公司,晉升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公司。在美國市場,豐田的市場份額已達到11.8%,與
克萊斯勒只差一個百分點。豐田的這種先進生產方式目前已為各國所效仿,《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甚至把豐田公司視為世界范圍勞動生產率的領先者。但是沒有一家公司能照搬豐田生產體系,更不用說取得豐田那樣的結果。從表面上看,豐田生產體系很簡單,但是執行和協調絕不是那么簡單。
評點:奇瑞現在所處的市場環境、競爭格局已與當年的豐田迥然相異,簡單的模仿不可能創造什么奇跡。明天的奇瑞或許能成就今天豐田這樣的輝煌,但所走的路決不會是相同的。如今擺在奇瑞面前的課題,是如何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