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年底逼近,面對出一個好業績報告的考驗,各大汽車
廠商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降價、優惠,甚至導演排隊搶購,但似乎大局已定。前兩年的車市井噴使多數廠家都過高估計了今年的車市增長,面對汽車市場“過山車”般的一再探底,廠商們在年初爭先恐后提出的雄心勃勃的銷售目標,已經成為他們心中最深的隱痛。
于是,許多汽車廠商臨時下調銷售目標,以保證銷售目標的“實現”;更多的汽車廠商對此語焉不詳諱莫如深……顯然,對車市走勢的集體判斷失誤,以及對新出車型及產銷量方面沒有理性的規劃和調控,加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汽車廠商正在付出沉重的代價。
雖然銷售統計數字顯示整體仍然有將近20%的增幅,但與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各廠家的排產計劃比,落差仍很大,庫存普遍增加。
這其中,
北京現代、
廣州本田成為車市僅有的亮點。統計顯示,在1-11月份,
北京現代總銷量同比增長超過170%,而同一時期,中國轎車市場的同比增長率不過只有15%。
北京現代實現年初提出的15萬輛銷售目標即將實現。
廣州
本田憑借
雅閣與
飛度的良好業績,即便是
日產量達到1000輛的規模,依然緩解不了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目前,
廣州本田新廠房已開工,2006年產能將達36萬輛。
在一喜一憂,一起一落之間,市場鐵的法則得以更加凸現。而這顯然影響到2005年中國汽車的走勢和表現。那么,2005年中國汽車如何消化2004年遺留的歷史問題,迎來一個觸底反彈?
在整體市場下滑的背景下,大多數廠商通過調低銷售目標,再三降價、調整生產計劃,為年底業績沖刺,即便表面“實現”了銷售目標,但付出的最大代價就是高庫存。
據預計,全國轎車庫存已超過50萬輛。庫存過高一向被許多行業視為頭等大敵。因為庫存商品不僅在新品沖擊下亮點盡失而不得不降價拋售影響利潤,而且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命線———現金流。甚至還波及上下游產業鏈。庫存過高問題曾導致國產手機增長停滯,對同樣競爭激烈,而且目前陷入持續低迷的汽車行業,同樣是一劑毒藥。
而積壓庫存的成本相當驚人,“包括人員、零部件損耗、管理等費用,保管一輛庫存積壓車每個月的費用在2000元至3000元,50萬輛意味著一個月就要花費掉汽車企業10億~15億元,這還不算庫存車所占用的現金流部分。”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表示。從現在各個企業的排產計劃來看,明年轎車產量在300萬輛左右,也就是說明年還將有50萬輛的庫存積壓,加上今年的50萬輛,明年年底就將是一個100萬輛的概念。如此高的庫存,必然導致整個汽車產業鏈上至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下至汽車
經銷商,都要必須作出調整。
盡管許多汽車廠商對50萬輛庫存保持緘默或者干脆給予否認,但事實是,在今年前10個月的累計銷售中,80%的汽車生產企業沒有按計劃完成銷售。由于庫存壓力很大,許多品牌經銷商都承認,有的企業為達到今年的銷售目標,已經通知經銷商,明年前三個月的進貨要在年底開票,車款一季度之前打到廠家。
“想知道哪個汽車企業銷售最好嗎?那你要先問問經銷商有多少庫存。”一位經銷商如是說,“現在的資金已經非常吃緊了,但來自于汽車企業的壓力卻在不斷加碼,我們很快就要支撐不住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銷售業績良好,銷售目標沒有調整和將毫無懸念實現的北京
現代,庫存恰恰是少見的健康。根據北京
現代高層透露,
伊蘭特庫存一直維持在不足千輛的水平。
依靠2004年良好的業績表現,以及最佳的庫存,使北京現代在新品推出、價格策略等方面游刃有余、占盡主動。比如在年底汽車廠商進入消化庫存高峰之際,針對新手,北京現代推出的一款家庭版
伊蘭特。而定位于緊湊型都市
SUV-
途勝也將于近期登場。北京現代高層表示,更豐富的車型也將在2005年推出。
2005年中國汽車市場將交上怎樣的答卷,隨著市場環境逐步回升,我們有理由相信,2005年將中國汽車市場將迎來一個新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