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寒冬”論打擊汽車市場信心
2004-12-20 14:39:19
來源:
作者:程遠
評論
在今年8月的一次研討會上,筆者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破壞性增長與市場報復性下降”。認為作為一個帶動性極強、關聯度級高的產業,不可能脫離相關行業,單兵獨進,孤立發展,必然要受到相關條件的制約。一個產業的孤立發展,就會打破國民經濟的整體平衡,破壞國家總體經濟的協調發展。
今年世界原油價格曾一度突破每桶55美元,國際上不少人就認為是由中國的需求增長拉動的,因為在全球新增的原油需求中,有40%來自中國。中國今年的原油進口量還將首次突破1億噸。同樣,由于汽車交通和房地產等的強力拉動,今年中國鋼材消費將突破3億噸,而去年中國已經消費了全世界30%的鐵礦石。中國汽車市場如果年年高速增長,不僅中國的整體經濟被打破平衡,整個世界資源都難以支撐。中國汽車市場不可能年年“井噴”,也不應該年年“井噴”,15%的增長率應該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數字。
今年下半年以來,我們經常聽到汽車界的一些專家指責國家的宏觀調控,認為汽車市場的低迷是國家宏觀調空造成的。但是在記者接觸的汽車跨國公司中,幾乎都表示對百分之十幾的增長率“感到很滿意”,對中國政府所采取的宏觀調控措施,也都予以充分的肯定。
我們在這里做這些冗長的論證,不只是想說明15%已經是一個合理而可行的增長速度,還認為如果我們對汽車市場的增長率期望過高,就會挫傷中國汽車的信心,同時也加重消費者的期待心理。說得再透亮一點,如果企業總是把前兩年“井噴”的銷售業績,作為現在以至今后長期的銷售標桿,就必然產生浮躁情緒,就會采取許多急功近利的措施,把汽車市場搞亂,讓消費者感到無所適從。今年下半年以來,企業竟相降價,頻繁推出新車型,不停的更換銷售負責人,都是因為錯誤地樹立了一個標桿,都是這種浮躁情緒產生的結果。如果再進一步依據這種高指標來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進行投資生產,就不僅會使自己本企業的發展受挫,也將傷害整個汽車工業的發展勢頭。因為已經沒有一個國家汽車發展的速度比我們更快了。
能迅速成為世界第三位的汽車生產國和銷售市場,當然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甚至能超過日本、美國做到世界第一就更好了,但是我們各方面的相關條件準備好了嗎?我們的國民素質能適應一個完全汽車化的社會嗎?如果我們的相關條件沒有具備,我們的公民素質達不到這個水準,過高的發展速度帶來的就是秩序的混亂,所謂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
鍵盤也能翻頁,試試“← →”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