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月一日起,汽車召回政策就要正式實施了。
汽車召回制的正面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消費者們額手稱慶、奔走相告的同時,也有人懷著一種深深的擔憂:召回制是對制造商經濟實力的考驗。在宣布“召回”的同時,制造商還必須為他們的產品缺陷付出代價。根據需要召回的數量和缺陷的情況,這筆錢有時會多達數億美元。對實力不濟的企業,一次召回,可能就會讓它一蹶不振甚至傾家蕩產。正處弱市中的國內汽車企業,能否經受得住“召回”的這種考驗呢?
與那些跨國巨頭相比,國內汽車廠家的經濟實力無疑是非常羸弱的。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召回都會使企業傷筋動骨。以
長安召回15萬輛
奧拓為例:從公布的缺陷情況看,此次召回造成的損失當在100萬元以內。畢竟國內各廠家的產品市場保有量有限,即使需要召回,數量也不會太大。另外,如果缺陷屬于配件的質量問題,還可由配套廠分擔相應的損失;如果產品屬引進車型,也應由外方承擔相當的損失。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召回制度對企業綜合管理水平是一種鍛煉和促進。如果企業對召回制有足夠重視,質量管理工作將會因此得到加強,員工的質量意識和工作質量將因此而提高;財務管理也將更加穩健(比如增設“預提召回損失”科目),在為引進車型支付技術轉讓費的同時,也可以要求外方承擔潛在的召回損失;在推出新產品的時候會更加嚴謹,不會再急功近利地為了搶時間而將尚不成熟的車型匆匆推上市……
雖然召回制度暫時不會對國內的汽車企業帶來太大的沖擊,但如果廠家們不以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對待召回制度,卻可能在“召回”的問題上跌大跟頭——
目前,中國的汽車市場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部分品牌的年銷量已經超過了十萬輛。今后,主流品牌的市場保有量將迅猛增長。如果不對市場反饋的質量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及時解決應該召回的質量缺陷,那么,需要召回的汽車數量就會迅速增加。一旦這個數量積累到企業無法承受的程度,這家企業就有可能在召回的門坎上徹底倒下。
從更深一層的意義上講,召回是對企業誠信的重大考驗。宣布召回,無疑會在短時期內對企業方方面面的工作產生相當大的沖擊。當然現在這種沖擊力比較有限,相信大多數企業能夠正確對待。但如果會使企業承擔異常巨大的損失,又該如何?是負責任地公開解決問題,還是盡力去隱瞞?
在召回制正式實施之前,我們欣喜地看到,一些企業已經擺出了正確的姿態:
長安召回了
奧拓,
一汽和
廣本分別對
M6和
雅閣進行了免費維修。這些,無疑是負責任的企業所作出的負責任的行動。
但是,在國產汽車之中,還有多少應該召回但還沒有發現、或者雖然發現了但還沒有意識到、或者雖然意識到了但不愿意宣布“召回”的呢?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不少企業還非常缺乏誠信意識、服務意識和質量意識,對于用戶的正當投訴和產品的質量問題或推或拖。這種錯誤的態度來源于錯誤的思想,而錯誤的思想又怎么可能指導出正確的行動呢?
三菱汽車召回事件東窗事發,不僅多位高層被捕,還使企業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之中,甚至連實力強大的戴-克集團都終于放棄了挽救它的努力。召回制度即將實施,如果我們的汽車企業不認真吸取
三菱汽車的教訓,那么,召回制度將毫不留情地對它們敲響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