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題:廣州“禁摩”網上調查專題 在廣州市工作了3年的張霞今年年初“北漂”到
北京工作,最近她回廣州探親,打電話給記者說,僅僅半年的時間,廣州交通的擁堵情況大有蓋過北京的勢頭。她感慨說:“廣州的街頭再難見
飛馳的摩托車,更龐大的轎車把公路都擠爆了。”
當北京和上海的交通擁堵成為“地球人都知道”的既成事實后,廣州因為“禁摩令”的實施開始劃歸到擁堵城市中。從今年5月1日起,廣州開始限制摩托車在部分路段行駛,并從2007年起市區中心區域將全面禁摩。這個中國最先富起來的城市隨即開始大規模消費汽車。即便在車市低迷的“黑色5月”,廣州人買車的熱情絲毫沒有減退。
于是,一道新的風景線呈現出來。張霞說:“現在在廣州,有車比沒車更不方便。”
禁摩引發私車熱 盡管很多人對禁摩的意見很大,但卻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對于習慣于騎摩托車的市民而言,禁摩改變了他們的出行方式,在沒有了摩托車的日子里,他們只能騎自行車,或者乘公交車,還有一種選擇就是買私家車。這三者中,自行車無法滿足遠行和速度的要求,而公交車也有諸多的不便,于是,私家車成了有條件家庭的首選。
據悉,禁摩前的廣州車市,一反國內車市的不景氣,平均每天有550輛新車入戶。盡管5月份之后速度有所減慢,但每天仍高達400輛左右,基本沒有受“黑色5月”的影響,成為國內車市荒漠里的一片“綠洲”。另據世界著名的調查公司AC尼爾森最近在全國的一項調查表明,廣州私家車的普及率已經高達5%,僅次于北京,成為全國私家車擁有率排名第二高的城市。
如果說禁摩是直接引發私車熱的“導火線”,那么,廣州私家車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發達。統計表明,廣州的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而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社會進入小康水平,此時汽車開始進入家庭,如果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時,汽車將快速進入家庭。專家稱,在接下去的幾年里,廣州的私車熱將持續下去。
目前,廣州汽車的保有量已超過150萬輛。另據廣州市統計服務中心的調查,近兩成市民計劃在最近1年內購車,計劃在3年內購車者占47.9%,計劃在5年內購車者占70.6%,完全沒有購車計劃者僅占9.6%。
交通治理迫在眉睫
和其他城市一樣,廣州老城區交通狀況也不容樂觀,特別是天河城、崗頂路段擁堵現象嚴重。張霞告訴記者,前幾天,在天河城路段公交車排起數百米的長龍,交通嚴重堵塞。
據介紹,隨著私家車保有量的急劇增大,廣州的交通擁堵現象日益嚴重。車比人慢,在上下班時間的廣州街頭,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實。另一方面,廣州的某些路段、公交線路重疊過多,再加上站場缺口過大,而地鐵也還處于建設階段,最快也要10年后才能初步成網。在這種情況下,廣州成了繼
北京、上海之后的又一大“堵”城。
與北京、上海不同的是,廣州市政府一直重申和強調不會限制私家車發展的政策,市政府還專門重申廣州私家車不加收牌照費,并強調了汽車產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巨大的促進作用。有關部門認為,廣州出現交通阻塞,是因為過去幾年的大量投入主要是用來解決快速道路系統的建設,今后他們將加快老城區的道路改造工程,緩解交通壓力。
事實上,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只有兩種辦法:一是加快道路建設;二是控制私車消費。毫無疑問,廣州選擇的是第一種辦法。然而,道路建設客觀上受制于土地等客觀條件,而且周期長,短期內并不能奏效。長此以往,廣州的擁堵狀況可能會蓋過北京和上海。
疏與堵的反思
應該說,禁摩是廣州市政府進行交通管理的一個有效措施,當然,相信他們對禁摩的后果也作了充分的考慮和準備,比如公交擁擠、私家車劇增等問題。
堵,已經成了中國的大城市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北京、上海和廣州。不一樣的是,從20
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上海市政府就通過了私
車牌照競拍的方案,限制了部分買車族。就在最近,上海市政府又試圖在征收“擁堵費”上做文章。而北京雖然還沒有明確舉動,但也表示會通過抬高停車位的供給和收費標準來限制私車,同時,低
排量的
微型車被限時限路段行駛。
限制私家車發展到底能對交通的擁堵狀況起到多大的緩解作用,現在還不得而知。然而,限制私家車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卻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對經濟拉動作用的減小,可以說,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汽車產業功不可沒;更重要的是,限制私家車引起了許多社會民眾的不滿,網上此類的討論也很多。
可以說,汽車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消費品,汽車的使用成本實際反映出一個社會公
民意識的強弱、公民能否有效“維權”、公共空間的分配以及政府的政策導向等諸多問題。事實上,在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私家車的擁有量都要遠遠高于中國任何一個城市,但是交通卻遠比我們順暢,這是因為他們的公共交通系統和地下軌道交通都極其發達,人們75%以上的日常基本出行都是使用公共交通,“買用分離”,因此交通反而順暢了。
因此,無論是不限制私家車發展的廣州還是變相限制私車的上海,交通擁堵將成為未來10年內城市改造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