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亞:2007年具備整車開發能力
在
上海通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泛亞汽車技術中心就好像一個本土產品的“孵化器”,不斷為上海
通用“生出”新的車型。從早期
別克內飾的改進,隨后
賽歐三廂車、兩廂車的推出到去年
君威和
凱越的投放,泛亞為上海通用至少已經孵化出6個車型。2003年,泛亞和上海通用汽車工程部進行了有效的資源整合,作為上海通用的產品工程中心,泛亞將全面負責上海通用汽車以及通用汽車和上汽集團其它在華合資企業的產品設計和開發工作。
在上海通用“探營”期間,記者也對泛亞汽車技術中心進行了采訪。泛亞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成立7年以來,如今泛亞已經基本具備內、外飾的開發、動力總成的標定以及底盤的調整等能力。在2007年的時候,泛亞希望能夠像通用汽車在澳大利亞的霍頓公司一樣具備整車開發的能力。2010年,泛亞將真正成為世界級的汽車開發和試驗服務中心。
中國汽車合資企業推出的產品有沒有進行本土開發?中國合資企業有沒有自己的開發能力?近段時間,這兩個問題成為中國汽車工業幾乎是“原罪”一般的問題。在采訪泛亞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部分中國汽車企業還是在不遺余力地進行本土化開發,而中國的汽車合資企業,也具備相當的開發能力。泛亞相關負責人介紹,自1997年成立以來,泛亞已相繼開發“麒麟”、
GL8電子商務車、“鳳凰”燃料電池車、“鯤鵬”四款
概念車以及
賽歐、
君威和
凱越三款量產車。這表明泛亞已經具備一定的開發能力,而且,今后泛亞還會繼續在概念車的設計開發方面尋求新的突破。對于合資企業的新產品到底有沒有進行本土化改造的問題,泛亞也給予了肯定的回答。據泛亞相關人士介紹,以上海通用2002年底投產的君威轎車為例,該款車實際上2001年4月就開始了細節設計,光這一過程就進行了3個多月,一直到當年7月才結束。君威第一次模型評審是2001年2月,但最后凍結一比一的模型已經是當年11月份了,然后是由造型軟件進行數據發布,還要經歷模型檢驗、零部件切割試裝配等階段,2002年年底君威才最終通過樣車試制評審而投入批量生產。這也就是說,君威轎車光外形設計的本土化就花了一年多時間。
據悉,目前泛亞共有各類工程技術人員近700人。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中,通用汽車和上汽集團剛剛為泛亞的發展“拋出”了龐大的投資計劃,該投資計劃的總體目標就是投資21億元加快泛亞汽車技術中心的建設,將泛亞建設成中國技術最先進、設施最完善的汽車工程設計研發基地。新的投資不僅將為泛亞增添世界最先進的數字技術虛擬開發設施、底盤運動與動力學參數測量實驗室以及與通用汽車全球標準同步的噪聲震動實驗室等幾項世界一流汽車開發設施,而且還包括中國最大、最全面的專業試車場。
■ 記者觀察
成功來自細節
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細節既可以創造天使,也可以產生魔鬼!”如果用這句話套用上海通用,那就是“細節創造了成功”!在“車企探營”輾轉好幾家轎車企業之后,記者可以負責任地講,所謂精益生產的
理念及物流庫存管理的概念,基本上家家都有,但問題是有的做得成功,有的做得馬馬虎虎;有的做得表面,有的做得實在。對于上海通用而言,記者之所以幾乎不厭其煩地介紹其精益生產的理念,其物流管理的做法,最重要的在于他們做得成功,做得實在,做得連競爭對手都表示“艷羨”。
上海通用為什么會在精益生產管理和物流管理方面取得成功,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記者認為,將精益生產管理的原則徹底貫穿于與生產相關的每一個細節,在物流庫存管理控制中注重每一個細節,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上海通用在精益生產管理和物流管理方面的成就,正是來自于對細節的重視。
例如,與很多轎車廠家總裝線呈連續扁平“S”形的方式不同,上海通用總裝車間裝配線呈“T”形,記者開始大為不解,詢問總裝車間負責人為什么裝配線會呈“T”形。總裝車間負責人是這樣回答的,“T”形裝配線可節省現場物料的配送時間,如果裝配線是連續扁平的“S”形,“S”拉得越長,那么現場物料配送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耗的時間就越多,這必然會增加物料運輸路徑;而增加物料路徑實際上也就是增加了庫存。而且,在兩個“S”之間的區域,物料的堆放也將顯得異常擁擠,不符合物流管理“節約化”的原則。
這一番話讓記者大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