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歸于平靜的
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在過去的七天內,留給眾多參觀者的除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品牌、層出不窮的新車以及驕陽似火的天氣以外,還暴露出不少矛盾和沖突,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從預展那天起,就停放在門口的那輛面目全非的大
切諾基,車主現身說法質疑的“大切”的
安全氣囊,按照她的說法,在發生碰撞事故時,由于安全氣囊沒有正常彈出,因此造成了乘坐人員受傷,
廠商應該對此承擔責任。
雖然這場小小的現場抗議,并未影響整個車展的正常進行,而且由于整個事故和責任鑒定仍未有定論,因此
北京吉普方面也沒有給出最終解決意見。但聯想到前一段時間,在昆明某品牌轎車同樣也發生了安全氣囊無故彈出,造成車主受傷的事件,廠商如何維護這類“隱形部件”的質量,保證駕駛者的安全已經成了眾多購車者急需得到回答的一個問題。
車主安全氣囊不彈出就是質量問題 在
北京車展開幕當天,《速度周刊》記者在北京國展中心門口采訪了這位身著“維權服”的女車主。和去年發生的“
奔馳”事件一樣,這輛事故車“大切”同樣被“五花大綁”地捆在一輛卡車上當街示眾,車窗上還貼上了不少車主的申訴,因此自然引來了眾多圍觀,甚至還一度造成了小小的交通堵塞。
當事車主告訴記者:“當時選擇大切,就是看中了它的高性能以及在廣告上宣稱的安全性,怎么會知道撞了車8個氣囊(事實上應該是4個)一個都沒有彈出,這不是質量問題還能是什么?”對于這次撞車事件,這位女士向記者坦白,雖然交通部門認定她全責,但她認為這不能成為廠商回避或者逃脫責任的理由。畢竟,安全氣囊這類被動安全系統應該無條件的保障駕駛者的安全,而無關當時的駕駛狀態,消費者不可能為了讓安全氣囊彈出,而在撞車時還去尋找角度。所以,這次無論如何都要讓廠方給個說法。
廠方責任尚未確定不便正式表態 記者在車展期間就此次事件同時也采訪了問題的另一方———北京
吉普,和消費者義憤填膺的沖動態度不同,廠方顯得冷靜得多。北吉的相關發言人告訴記者,由于這次事件還在和消費者協商中,因此在沒有確定最終責任之前,不便對外表態。
不過,據記者了解,廠方其實早就對這次“安全氣囊”事件的調查和鑒定。并作出了“安全氣囊沒有質量問題”,“沒有彈出是由于撞擊力和角度不夠”等結論。甚至,還曾經向當時車主提了一個“七三開”的責任分擔建議。不過,據記者了解,即使如此,北京
吉普始終都沒有直接承認安全氣囊的質量有任何問題。
專家撞擊后安全氣囊有可能不彈出 雖然這位當事消費者對北京吉普提出的質疑相當具有力度,北吉的一些回答也透著牽強。但記者就此事采訪滬上某汽車品牌的質量顧問時,對方給出的一些分析卻可以支持北吉的答復。這位專家告訴記者,在某些條件下,撞擊的確可能無法激活安全氣囊,此類事件在以前也有過先例,而撞擊角度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
據分析,一般來說,普通安全
級別的汽車的安全氣囊對于正面撞擊是相當敏感的,而對側撞靈敏度則要差一些,而從這輛被撞“大切”的外觀來看,顯然不是正面撞擊,因此很可能激不活安全氣囊,從而造成人員受傷。而且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按照國際慣例,廠方是不承擔責任的,過去發生過幾起類似事件,消費者最終都沒有獲得責任賠償。
經銷商廠方寧可召回不愿認錯
滬上一位經銷商則從另一個角度向記者透露,對于這類可以稱為“隱形”的質量問題,無論消費者如何“鬧”,廠商是絕對不會最終針對單獨客戶給予賠償和認錯的。也許這是國際慣例,大部分廠商認為在這樣的類似問題上“有了一就會有二”,一次讓步就可能面對更多客戶作出更多讓步,以至最終損毀企業形象。因此,即使廠商通過檢測,真的發現了“隱形故障”,一般都寧可采取主動出擊,通過免費檢測或者保養暗招回,所有費用都廠方承擔,車主也不知道。而對外還是堅決否認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哪怕因此受到各方的指責。從這一點也不難看出在這次事件中,北京吉普決不松口的理由。
觀點“隱形部件”出事誰買單 這起事件,雖然發生在車展之前,卻由于
北京車展的召開而被眾人所關注,也可以算成車展的一個亮點,只不過這個亮點看上去不如場館內的新車那般光鮮亮麗,而像那輛被五花大綁的大切一樣,讓人瞅著有些尷尬和無奈。
事主和廠方的說法似乎都有道理,專家的意見也并無偏頗,關于撞擊是否會彈出氣囊成了爭論的焦點,也成了最終責任認定的關鍵。然而,大家似乎都忽視了這起事故的后果,那是造成了一個乘客的重傷,甚至很可能會奪走一個人的生命。安全氣囊這種設備,從發明起就是為了保障人的安全,只要沒有做到,毫無疑問就是它失職了,在這種人命關天的節骨眼上,是不論原因的主觀和客觀的!
上個月,昆明的一位車主在停車場取車時,所開的某品牌轎車不過是被地上的陰井蓋硌了一下,卻造成了前座兩個安全氣囊迅速彈出,將駕駛者打暈。同樣是安全氣囊問題,一個太靈敏、一個太老實,卻反映了同樣的問題,廠商如何像消費者保證這類“隱形配件”的質量。消費者在買車時,可以看外觀,可以試動力,甚至還可以打開前蓋檢測每一個配件,然而對于安全氣囊,他們卻只能相信廠商介紹的“安全、靈敏、萬事無憂”。因為這種部件不但看不見,而且是一次性的。大多數駕駛者可能一生也無法體會到廠商許諾的這些優點,但他們是幸運的。可一旦有駕駛者意識到安全氣囊存在問題,那很可能意味著他已經沒有機會再向廠商交涉了,這就是安全氣囊質量的特殊性,甚至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安全氣囊應該是一輛車上最重要的部件。
然而,我們在這個事件上聽到廠商的說法卻有些失望,不斷將責任推向消費者,逃脫存在質量問題的責任。但事實上,哪怕真的是由于撞擊方向不對而導致氣囊沒有彈出,廠方照樣應該為設計存在缺陷而買單,畢竟,發生交通事故時,誰都不會去考慮撞擊的角度和力度!目前,我國還沒有某個部門可以針對這類“隱形部件”進行檢測,消費者只能通過廠方來獲得檢測數據,這對于最后的責任認定顯然并不公平,如何將消費者擺到和廠商同樣的公平地位,似乎是汽車產業政策出來后,有關部門應該著手處理的問題。
事件回放 2004年2月1日:在京開高速進京方向4.2公里處,發生了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一輛北京吉普車有限公司生產的BJ2021V8型紅色切諾基為躲避一強行并線的小轎車,在與一輛前行的小轎車的左后部碰撞后,正面撞擊在高速公路護攔上而翻車。該車遭到嚴重毀損。但車上的4個安全氣囊卻并未彈出,導致副駕駛位上的乘客受傷。2月5日上午:北京吉普公司派人檢測了事故車,通過測試電腦控制系統,做出氣囊沒爆出是因為撞擊力不夠的結論,并確定安全氣囊的工作狀態正常。3月2日下午:車主再次來到吉普車公司銷售服務中心進行交涉,通過公關部、質檢部、售后服務部的協調。確定對于安全氣囊問題,吉普公司承擔70%的責任,用戶也要承擔30%。3月4日下午:吉普銷售服務公司作出安全氣囊未彈出的結論是“撞擊角度不夠”。(由于北京吉普方面表示暫不表態,因此以上事件根據車主敘述整理) 北方網-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