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配件的價格差異。很多合資品牌的車型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進口零件,其與國產零件的價格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
三、由于裝飾及配置不同產生的價格差異。這在一些車型上比較明顯,不同配置的型號往往差價能達到數萬元。例如
威馳的最低與最高配置差價就達到4萬元以上,差異在于自動
變速器、
真皮座椅、天窗、
DVD導航系統等高端配置。
四、品牌價值的體現。與威馳同樣是
豐田世家出身的
威樂,現在掛的是
一汽標志,自動擋售價10.28萬元。有業內人士認為,威樂如果使用了
豐田車標,售價再提高2萬也沒問題。應該說目前國產品牌與國際著名企業的品牌在品牌價值上還有一定差距。
價格何時才更合理? 盡管分析得頗有道理,但記者依然無法說服自己的事實是:12萬的差價,足可以買上兩輛同
排量的所謂“低檔車”,還能富余2萬元。
同樣的問題,記者還詢問了有車的、無車的和準備買車的一些普通市民。他們給出的答復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他們保持了
高度的統一:就是如此大的差異不正常!“市場可以細分,價格可以拉開,但絕不應該拉開得如此大。”更有消費者直言指出:“既然5萬元的車不賠錢,那15萬元的車會掙多少錢?與國外汽車價格相比,我們的汽車價格是不是有點發燒?”為此很多人都在期待著車價再降低。
其實汽車價格從近一年的走勢來看,確實降了不少,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前四個月就有近80款車型降低了價格,平均降幅達到8%,接近去年全年降幅,降價車型占國內所有車型的近三分之一。但僅從同排量的中檔車價差超過12萬元來看,如果說汽車價格現在就合理了,不能再降了,顯然還為時尚早。(
北京現代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