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舉行的
日內瓦車展,留下的煙火味,依然使人感受到汽車產品國際競爭之壯美及慘烈。概括起來那就是:萬物競爭,適者生存。
非畢業產品,就是國際貿易中“非適者”,或者有微薄程度的“適應”,但卻跌跌撞撞。學者的話,也就是行話,對非畢業產品有準確的描述,即指國際貿易中缺乏競爭力的產品。這是阿根廷經濟學家的創造,后被世界貿易組織廣泛接受。
“普惠制”就是在這一
理念下得到修正和完善,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缺乏競爭力的產品即非畢業產品采取“普惠制”待遇,而對其具備競爭力的產品即畢業產品采取限制進口措施。如中國的打火機、紡織品等在歐盟和美國都受到一定限制措施的待遇,因為,它們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相反,中國汽車如
桑塔納等,在歐盟被納入“非畢業產品”目錄下,享受的幾乎是零關稅待遇,可市場反應微弱得讓人不見漣漪;這樣說,還算是客氣的評價。所以,“普惠制”的本質,其實不是宣揚自由貿易,而是培育有競爭力產品的貿易。如此,日內瓦車展硝煙的壯美和慘烈就十分讓人推崇。
讓人眼睛一亮的是,日內瓦車展上有一款中國汽車,那就是“
標致307”(雖然其本質是法國血統),這表明,中國汽車敢于在高手如林的搏擊中亮相。而這個亮相,甚或可以說,是中國汽車在國際貿易中打造競爭力的宣言書。但中國汽車要從非畢業產品過渡到畢業產品,顯然需要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這個還缺乏足夠實力作為支撐的宣言書背后,卻有國內300多名媒體人士赴會聲援,而其背后還有成千上萬希望中國汽車強大起來的擁護者。這種情形,的確酷似中國足球。擁護者們雖屢屢失望,但卻屢屢抱有
無限的期望。厚望中國汽車也出現個“羅納爾多”,或者“亨利”什么的英雄。
中國汽車人,正是在這樣一個理念支撐下,開始了邁向世界的步伐。首先是
奇瑞汽車打開了伊朗市場,并逐步向中東地區和非洲滲透。而上海
帕薩特在東南亞地區贏得了廣泛的聲譽,令長期稱霸這一地區市場的印度TATA汽車備感好景難在。其他一些中國廠家的產品也開始陸續小批量走向世界。盡管這一過程極其艱難,但堅冰已經打破。
最近,
上海大眾總經理陳志鑫在昆明表示:永不放棄
桑塔納品牌。聽后,讓人怦然心動。要說汽車本身,這款車在一些有消費實力的消費者看來,應該進汽車博物館了。但中國公民現實的消費水平,說明這款車還有強大的生命力,多年來,其銷售業績就是最好的注釋。桑塔納的計劃,就是在國內市場充分“充電”,然后發生質變,用中國的知識產權把這款車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這才是上海
大眾的長期戰略,也是在這個意義上的“永不放棄”。
法拉利、
賓利手工敲打出的車,在國際競爭中成為絕響。他們的經驗,正在鼓舞中國汽車人。現在,作為非畢業產品的中國汽車,發達國家采取了“俯瞰”的方式,讓有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的中國汽車人如芒刺在背。
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心潛力,通過國內市場的武裝和洗禮,給汽車業充電,最終,讓有自主品牌的中國汽車在國際貿易中具有強大的競爭力。用一句經典的話來講,就是:我們失去的只是鎖鏈;我們要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經濟參考報)